地鐵

IPO
東京地鐵上市引來大量散戶參與,爲日本2018年以來最大IPO

東京地鐵IPO獲得巨幅超額認購,總計募資23億美元。此次上市交易將推動亞洲IPO市場的復甦。

地鐵槍擊案加深紐約人對公共安全的擔憂

在新冠疫情後重新開放時,這座城市對槍枝暴力、違法行爲和仇恨犯罪不斷增加感到緊張。

中國地鐵建設重新啓程

去年,對地方政府債務的擔憂導致包頭、武漢等一批地鐵項目被叫停,今年8月蘇州新地鐵項目獲批標誌着政策「逆轉」。

倫敦
倫敦帕森斯葛林地鐵站發生爆炸

倫敦警察廳發表推文稱,警員們已到現場,正在調查案情,將在儘可能公佈更多資訊。倫敦救護車服務和消防隊也已派人到達現場。

北京「手機一卡通」排除iPhone

北京市民現在可以刷智慧型手機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唯獨iPhone用戶除外,因爲蘋果不願讓一卡通接入Apple Pay。

高鐵
中國製造「駛」向全球

按照中國政府的願景,未來中國製造的飛機、列車和汽車將廣泛應用於全球各地的長途和短途旅行。這樣的未來或許會比人們所預期的更早到來。

地鐵
倫敦百年蛻變的啓示

FT專欄作家凱:150年前那項改變倫敦風貌的下水道工程告訴我們,對市政工程的審批不宜糾結於細枝末節。關鍵的問題是:我們能否為後世留下更好的城市和環境?

地鐵
風險社會中的技術規則

INS國際市場諮詢有限公司研究員劉遠舉:上海地鐵追尾事故再次震驚國人。權威強勢,則規則難申,規則得不到遵守,就使技術災難不再是偶發創口,而成爲無法痊癒的潰瘍。

媒體札記:地窖與天宮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一週裏「糟糕事」頻發。與列車斗毆相比,另一樁命案更具備抓住中國受衆的暢銷元素——因爲除了暴力之外,它還有性,以及百試不爽的主角:公務員。

地鐵
警惕技術迷信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傅蔚岡:上海地鐵追尾事故中,人們對信號供應商的責難,或源自深藏於國人內心深處的技術迷信。我認爲,再好的技術也有其應用的環境,否則就會成爲麻煩製造者。

地鐵
追問上海地鐵追尾事故

中國資深媒體人石述思:上海地鐵追尾事故暴露出中國地鐵運行中的試錯機制,以公衆的生命安全做籌碼,而缺乏真正意義上的日常糾錯機制。

地鐵
地鐵追尾事故須徹查

FT中文網撰稿人趙信:和7•23事故一樣,對本次追尾,不僅要追查相關機構及人員的民事、刑事責任,更重要的是,要儘快彌補公共安全事件頻發所暴露的制度性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