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銀行業

不應曲解香港基金分銷模式

國泰康利資管公司康禮賢:若沒有銀行分銷,基金在香港的人氣將遠不如現在高。不充分重視銀行在調動私人儲蓄上的作用,是對香港金融服務價值鏈中關鍵一環的輕視。

亞洲銀行可能錯過發債良機

亞洲的銀行可能忽視發行符合巴塞爾協議III規則的新型初級債券。銀行家們警告,遲到的融資者可能要爲資本付出更高的成本。

亞洲戰略未能解救全球銀行

對於在亞洲開展經營的企業銀行和投資銀行來說,過去兩年非常艱難。各全球銀行的多項核心業務放緩,迫使它們對業務、管理與運營加以反思。

新加坡
Lex專欄:投資新加坡過時了?

新加坡被長期看作投資東南亞的捷徑。但近來該國幾大銀行卻因戰略目的地選擇而出現業績分化:偏重中國和香港的星展銀行利潤率下降,華僑和大華銀行卻因其東盟優勢而獲益。

亞洲銀行面臨挑戰

就連中國政府也得出結論:經濟成長動力不會再來自基建等領域的投資,必須來自國內消費。因此中國的銀行將不得不尋找新機會。而面臨這一挑戰的並非只有中國。

亞洲投行業乍暖還寒

對開展亞洲業務的投行來說,過去的一年是糟糕的。今年第一季度市況出現好轉,但各家業績仍喜憂參半。亞太地區投行收入佔全球市場份額僅爲五分之一左右。

競爭壓低亞洲市場投行諮詢費

亞洲市場的投行收費低於美國、歐洲、日本和澳洲等地區。有人認爲,這是因爲行業整合不夠,參與競爭的機構過多所致。

中日銀行對歐債敞口有限

這反映出中國和日本市場與歐洲大陸之間的歷史淵源較爲薄弱。部分上得益於中國嚴格的資本管制,對大多數中資銀行來說,按資產規模或利潤額計算,它們的海外業務在總體業務中所佔的比例都不足5%。

歐債危機對亞洲的影響

亞洲銀行對陷入困境的歐洲銀行、債券和經濟體的直接敞口不大,真正讓亞洲企業和銀行感到擔心的,是歐債危機的連鎖效應。歐洲銀行削減並收縮了自身資產負債表,將資金撤出亞洲,這正加大許多亞洲小型銀行的融資成本。

亞洲銀行爲何崛起

FT亞洲版主編皮林:如果說西方銀行隕落,那麼亞洲銀行則在崛起。它們避開了衝擊西方銀行的金融風暴,並抓住機遇收購西方同行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