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深圳到東莞和廣州的高速公路穿過中國工業心臟地帶之一,全球市場上買得到的差不多所有車型行駛在這條高速公路上。豐田(Toyota)轎車在工業油罐車之間穿梭,光鮮的邁巴赫(Maybach)和梅賽德斯(Mercede)豪車載著企業高階主管,特斯拉(Tesla)默默地吸引著眼球,而大眾高爾夫(Volkswagen Golf)等全球主流車型一輛接一輛各自忙碌著。但它們僅代表這條高速公路上一半的汽車。每兩輛汽車中,似乎就有一輛貼著陌生的銘牌,配備獨特的車頭燈和嗚嗚作響的電動馬達。這些是中國製造的新一代電動汽車。它們正在佔領國內市場。不久後,它們將稱霸世界市場。
中國汽車在中國的崛起,已經在海外造成了受害者:大眾破天荒計劃關閉德國工廠,裁員數萬人,因爲它正在世界最大汽車市場失去份額。但這僅僅是個開始。老牌汽車製造商紛紛誓言削減成本,乞求補貼,要求徵收關稅(歐盟剛剛響應這一要求)——同時試圖繼續依靠內燃發動機。如果目的是保住工業就業,那麼這些努力註定要失敗。這是因爲衝擊不僅僅來自中國,也不僅僅來自電動汽車。兩方面的衝擊同時存在。
有必要了解爲什麼一個世紀以來,汽車動力總成一直是工業實力的象徵。每一套動力總成系統都堪稱工程奇蹟,有數千個活動部件,以高精度機械加工製成,然後組裝成一個緊湊的系統,它必須安全運行多年,不受振動、操作不當和天氣變化的影響。這些動力總成的製造難度很大。與此形成反差的是,電動汽車就像裝在輪子上的電池——只不過是兒童玩具的放大版。它的供應鏈更簡單。大部分價值在於電池,而電池按照化學(而不是機械)原理運行。即使沒有中國,電動汽車也會改變汽車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