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內卷」「內耗」到「躺平」「擺爛」,再到「發瘋」,佔據著網路話語權的大城市青年人們在一輪又一輪的造詞運動中嘗試安放自己。這些新詞的走紅離不開共鳴,也意味著「這並不只是一個人的問題」——幾乎所有人都在意義與虛無、功用與價值、理想與現實之間反覆搖擺,在「躺平」和「內卷」間反覆橫跳。何以至此呢?因爲這是人類進入現代之後不可避免的一種趨勢。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副教授孟慶延在新書 《誰的問題:現代社會的非標準答案》中如此回應。

在意識到現代社會的種種問題與無可奈何之後,一個清醒的現代人又要如何面對具體的生活?面對現實的勇氣又從何而來?無論是在作品還是在交流過程中,孟慶延都不準備提供關於「怎麼辦」的標準答案。在他看來,社會學是克服盲目焦慮的學問,「是應對時代的學問。」
您已閱讀3%(333字),剩餘97%(930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