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社會

舉報應不應該設門檻?

劉遠舉:任何一項制度,應有正反饋的鼓勵機制,與此同時,對於濫用,也應該有負反饋的抑制機制,起碼,應該建立一定的門檻。

12345已經是羣衆遇到什麼事就能想起的電話號碼了。通過12345電話、市長信箱、微網誌、WeChat等途徑的舉報、投訴,極大地提高了政府部門爲民服務的水準,維護了個體和社會的權益。但現在很多時候,我們也要思考12345是不是已經被濫用了?甚至還有很多時候,所謂的舉報都不用正式地打一個電話,只需發一個影片。

舉報和投訴系統,本質上是一個警報系統。根據機率論,任何警報系統都必然會出現兩類錯誤——假陽性與假陰性錯誤,而且,假陽性與假陰性是此消彼長的。

簡單地說,系統太靈敏了,那麼漏報就較少,但與此同時錯報就會增多,冤枉人的情況就會增多。反之,系統太遲鈍了漏報就較多,但錯報、冤枉人的情況就會減少。

您已閱讀12%(292字),剩餘88%(208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遠觀近思

劉遠舉,重慶人,先學理工科再學經濟學,從事過諮詢行業,現爲自由撰稿人。關注時政、財經、科技,旨在探尋現象背後的事實與公正。文風理性、客觀,且用人性的溫度替換虛僞的中立。微網誌ID@劉遠舉。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