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歐關係

對華「去風險」不是企業自己的事

貝蒂:要爲對華貿易「去風險」,必須首先對政府要做什麼進行現實的評估,而不是宣揚政府跟這件事完全沒關係。

當德國總理奧拉夫•蕭茲(Olaf Scholz)上週對企業表示,要靠企業自己做好對華「去風險」時,歐洲企業的董事會里一定有不少人翻白眼。多年來,歐盟各國政府、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喬•拜登(Joe Biden)領導的白宮以及中國政府一直對跨國企業發出相互衝突的呼籲,告訴企業應該在哪裏投資,並且日益訴諸不設上限的補貼來達成目的,所形成的嘈雜聲震耳欲聾。

蕭茲的話顯然是不坦率的(這些話與中國總理李強前一週對德國企業高階主管說的話驚人地相似)。即使在形勢不那麼緊張的時期,貿易爭端高度政治化也意味著,在某些領域,商業和官方的決定是相互交織的——尤其是在德國,因爲在這個國家中,政府、企業與工會之間存在強有力的連結。

而如今,國家安全和經濟安全的需要日益迫切。德國工業(尤其是其中的某些領域)已經與「對華接觸」模式太深地綁定,不可能不花費政治資本去爭取讓貿易和投資保持開放。儘管不情願,我們或許也應該至少向他們祝一聲好運。但與此同時,我們需要對如何構建一個多元化和有競爭力的經濟形成更高瞻遠矚的看法。

您已閱讀25%(462字),剩餘75%(138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