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歐關係

中歐經貿之間的「暗流湧動」

張冬方:在多變的形勢下,歐盟對於中國的每一步舉措,都可能成爲對美砝碼或信號,而它的中國立場,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美國。

中歐峯會來臨之際,中歐經貿之間原本風浪之後有望歸於平靜的局面,又開始暗流湧動。

一方面,在川普關稅戰的推波助瀾之下,中歐之間圍繞中國電動汽車反補貼稅替代方案的談判似乎進入了黑暗後的黎明。上一次中歐峯會於2023年底在北京舉行,當時,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高調宣佈啓動針對中國電動汽車進口的反補貼調查,中歐關係可謂「烏雲蔽日」。去年10月,歐盟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徵收高至35%的關稅,圍繞在此的談判仍在進行中,前景明滅不定。而在7月峯會之前,歐中有意進行貿易對話,以解決貿易關係中的問題。

但另一方面,6月2日,歐盟成員國投票決定限制中國醫療器械製造商進入歐盟龐大的採購市場。次日,歐委會貿易委員謝夫喬維奇與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進行會談時則重點談到了歐洲對中國的稀土出口管制的深深擔憂。

您已閱讀15%(337字),剩餘85%(190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米國薯國

薯國,愛喫馬鈴薯的德國;米國,愛喫大米的中國。本專欄聚焦於與中國比較下的德國和歐洲,尤其是德國和歐盟在數字經濟領域的數據保護、反壟斷等監管政策 。在數字經濟監管領域,歐盟是先行者。作者張冬方,資深媒體人,做過雜誌,幹過電視,做過人物訪談記者,幹過生活類編輯。近十年來紮根德國,觀察和報導德國社會和政治熱點,作者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