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汽車業

一位歐洲比亞迪銷售眼中的比亞迪

張冬方:即使中國自主品牌在歐洲進行本地化生產,「比亞迪被當作歐洲製造商來看待」的圖景不會輕易發生,至少不可能在短期內發生。

在過去的兩年間,中國汽車品牌比亞迪給奧地利人托馬斯•哈內德(Thomas Haneder)帶來了一些變化。作爲一個過去十二年間一直銷售義大利車的銷售,自兩年前同時成爲比亞迪在奧地利銷售以來,哈內德稱自己逐漸變成了中國迷。他對中國文化和美食都產生了興趣,尤其是對中國人盡一切努力實現目標的心態。在採訪中,哈內德向我描述,「中國人的此種心態和歐洲人的相對鬆懈形成了反差,在歐洲,目標常有,但有時缺乏最終實現它們所需的意志。」

另一個變化則肉眼可見。在剛剛過去的5月,哈內德說他所在的經銷商施密德伯格賣出了40輛比亞迪,而2023年全年銷量僅爲58輛,雖然那年從6月纔開始真正啓動比亞迪的銷售業務。兩年前,施密德伯格成爲了比亞迪在奧地利的經銷商之一。該家族經銷商位於上奧地利州,有著三十名左右員工和兩家門店,除了比亞迪,同時也銷售斯特蘭蒂斯旗下品牌。在過去的兩年裏,哈內德以比亞迪銷售的身份見證了該中國汽車品牌如何從最初的無人問津到逐漸崛起。剛開始,大家對這個中國品牌心裏沒底,不知道接下來面臨的將是什麼。哈內德表示,如果一年前有人說一年後每月能有現在的銷量,自己肯定不會相信。」

二十年前,中國汽車給哈內德留下的第一印象並不好。在他的記憶中,當時正是第一批中國汽車品牌試圖進入歐洲市場卻在汽車碰撞測試中慘遭失敗的時候。至於比亞迪,哈內德對其雖早有耳聞,但直到他所在的經銷商決定開始銷售這些汽車之後,他才真正開始關注這個品牌。

您已閱讀32%(608字),剩餘68%(131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米國薯國

薯國,愛喫馬鈴薯的德國;米國,愛喫大米的中國。本專欄聚焦於與中國比較下的德國和歐洲,尤其是德國和歐盟在數字經濟領域的數據保護、反壟斷等監管政策 。在數字經濟監管領域,歐盟是先行者。作者張冬方,資深媒體人,做過雜誌,幹過電視,做過人物訪談記者,幹過生活類編輯。近十年來紮根德國,觀察和報導德國社會和政治熱點,作者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