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汽車業

在反補貼稅和價格承諾之間周旋的中國車企

張冬方:無論反補貼稅,還是最低價格承諾,對於利潤空間有限的小型車都不是有利措施,也就是說,對所有中國產電動汽車都不是有利措施。

歐盟和中國之間關於電動汽車反補貼稅的替代方案談判仍未塵埃落定。在過去的幾個月,出現過幾次積極跡象,但這些跡象往往轉瞬即逝,又生變數。 似乎,希望與幻滅總是如影隨形。

最近的一次積極跡象表現爲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目前,中歐雙方電動汽車案價格承諾磋商目前進入了「最後階段」。

6月7日,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就王文濤部長赴法國期間與歐委會貿易委員謝夫喬維奇會談答記者問時稱,「王文濤部長與謝夫喬維奇委員圍繞電動汽車案進行了專業、深入的討論,推動該案向妥善解決的正確方向又邁進了一大步。目前,中歐雙方電動汽車案價格承諾磋商進入最後階段,但仍需雙方努力。歐方提出可同時探討新的技術路徑,中方將從法律和技術層面對歐方提議的可行性進行評估。」

您已閱讀14%(315字),剩餘86%(196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米國薯國

薯國,愛喫馬鈴薯的德國;米國,愛喫大米的中國。本專欄聚焦於與中國比較下的德國和歐洲,尤其是德國和歐盟在數字經濟領域的數據保護、反壟斷等監管政策 。在數字經濟監管領域,歐盟是先行者。作者張冬方,資深媒體人,做過雜誌,幹過電視,做過人物訪談記者,幹過生活類編輯。近十年來紮根德國,觀察和報導德國社會和政治熱點,作者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