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中國債市最大的風險是什麼?

FT中文網首席財經評論員徐瑾:從表面上來看,中國債市上的違約不過是零星浮現。但從趨勢來看,這只是違約潮流的開始,風險正在從中小企業蔓延到國企和央企。

債市近期成爲市場焦點,甚至有全球債市到了最危險時刻的說法。對於中國而言,無疑應更關注中國市場的風險。

中國債市發生了什麼?表面看起來,違約不過是零星浮現,但從趨勢來看,這只是違約潮流的開始,風險正在從中小企業蔓延到國企央企。伴隨著今年上海雲峯債出現違約,中鐵物質發佈暫停債券交易,債市違約風險進一步暴露。根據中誠信國際統計,截止2016年4月中旬,發行人主體評級至少33次下調,幾乎超過2015年下調次數兩倍。與評級對應,違約數量也已經接近2015全年,同時債市發行推遲劇增。根據Wind統計,截止4月下旬,共有103家公司債券推遲或取消發行,共計1009.1億元,金額大約是2015同期的3.4倍。這趨勢其實從3月已經開始,根據彭博數據,3月就有62家企業取消448億元的債券發行計劃,約爲2015同期的3倍。

2016年的違約情況不容樂觀,隨後的二三季度將會更加難熬。債市違約爲什麼可怕?在一個正常市場,違約是市場的正常部分,但是在中國債券市場有所不同。簡單而言,中國債券市場目前主要包含兩種債券,一種是利率債,主要包括國債、地方政府債券、政策性金融債和央行票據等,沒有信用風險或者說信用風險很低。另一個是信用債,主要是企業債、公司債等品種,城投債也可納入信用債的範圍。在目前形勢下,兩種債券中,信用債問題比利率債問題嚴重得多。按照信用債的定義,企業有違約風險,那麼信用債利率需要爲投資者提供足夠的風險抵償,但是由於大家都相信政府兜底會極大幅度地降低企業違約機率,其結果是信用債的利率並沒有和利率債拉開太多,彼此之間沒有體現出應該有的利差。

您已閱讀29%(670字),剩餘71%(164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徐瑾經濟人

知名青年經濟學者,貨幣三部曲作者。FT中文網經濟主編,經濟人讀書會創辦人。 徐瑾近年出版《貨幣簡史》《徐瑾經濟學思維課》等書,連續入選「最受金融人喜愛的十本財經書籍」;《白銀帝國》由耶魯大學出版社推出英文版,獲《華爾街日報》《亞洲書評》等權威媒體好評推薦。 WeChat公衆號:重要的是經濟 讀者WeChat號:xujin2023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