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如何理解中國經濟系統性風險?

蘇格蘭皇家銀行胡志鵬:系統性風險是理解當前中國經濟形勢的關鍵。隨著經濟和金融體系傳導不斷深化,隱患相互共振,而監管部門缺乏協調的被動應對更是火上澆油。

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和標普近期相繼下調了中國的主權評級展望,引發了市場的廣泛關注和財政部的強烈反駁。市場的擔憂究竟有沒有道理?我們應該如何理解中國經濟的系統性風險?系統性風險是理解當前中國宏觀經濟形勢的關鍵。

去年8月至今年1月恐慌性換匯背後,不僅是貶值預期作祟,中國的主權風險溢價飆升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正是後者,導致中國經濟風險調整後的收益率大幅滑坡,加劇了資本流出。雖然近兩個月市場情緒好轉、風險偏好回暖,但以CDS(Credit Default Swap, 信用違約互換)衡量的中國主權風險溢價仍遲遲未能回落至去年8月匯改前的水準。市場定價短期內難免受情緒干擾,但在較長時間維度下自有其內在邏輯。 

在筆者看來,隨著經濟和金融體系內在聯繫日趨緊密、傳導不斷深化,中國經濟積累至今的各種區域性失衡和隱患,日益演變爲一個相互強化的正反饋機制:

您已閱讀16%(371字),剩餘84%(197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