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債務風險是否可控,這一爭辯已持續數年。一直以來,悲觀者認爲,中國高槓杆率過高已不可持續,是危機的前兆,如幾年前便有觀點提出中國將迎來「明斯基時刻」,近一段時間又有國際評級機構陸續下調中國主權債務評級,對沖基金加大做空中國等例證;而持相反觀點的人認爲,中國債務雖然有一定風險,但主要是企業槓桿率過高,屬於結構性問題,且中國的獨特性使得國際標準並不完全適用,中國債務風險整體可控。
中國債務問題到底有多嚴重?是「高枕無憂」還是「岌岌可危」?如何防範中國債務風險?顯然已是困擾政策制定者與市場人士的重要話題。今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同樣有不少圍繞中國債務風險的討論,觀點激烈碰撞之下,有關上述問題的討論更加辯證與深入,筆者通過對部分觀點進行總結與分析,試圖理清思路,爲化解中國債務風險提供有益建議。
首先,中國是否有債務風險,其主要體現在哪裏?中國社科院李揚團隊的資產負債表顯示,雖然中國債務整體可控,但仍有一定風險,主要體現在:一是整體債務成長過快。2008-2014年,中國經濟整體債務佔GDP的比重,從170%上升至235.7%,6年上升了65.7個百分點。剔除金融機構,中國實體部門債務佔GDP比重從2008年的157%上升到2014年的217.3%。可以說,無論取何種口徑,中國槓桿率成長過快都不可迴避,需保持高度警惕。
您已閱讀15%(564字),剩餘85%(316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