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是中性的,是不偏袒任何一方的。既不爲消費者辯護,也不爲生產者辯護。它所追求的是全社會財富生產的極大化。只要是能夠增加財富生產的辦法都是對的。相反,如果妨礙了這個目標就是錯的。這樣一個目標對不對?好不好?這是可以爭論的。比如講,財富是生產得更多了,但是這多出來的部分都分給了富人。就公平而言,這種財富的增加未必對社會有利。也就是說,經濟學的目標未必永遠沒有爭議。但是我們可以有把握地講。如果一個政策既不利於財富的生產,又不利於社會公平。這樣的政策肯定是錯誤的。在討論問題之前,先說明一下辨別是非的標準,避免把自身的利益摻雜進來,模糊了是非的界限。
經濟學裏有一個不言而喻的假設,認爲人是追求利益的。利己而不損人對社會是有益的。這個假定是經濟學的基石。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這種利己不損人的行爲,最後導致全社會資源利用的最佳狀態。比如講,一件商品的買方想壓價,賣方想擡價,都是正當的。但是由於有競爭者的存在,任意的價格變化並不可行。所以存在著均衡價。一旦供需形勢發生變化,價格會跟著變。其規則是供不應求漲價;供過於求落價。這樣的反應使得商品永遠處於供需平衡,不會買不著,也不會賣不掉。市場經濟中不會發生像計劃經濟時代有錢買不著商品,要票要證的現象,靠的就是價格能夠浮動以調節供需。我們每天看到石油價格,糧食價格,黃金價格都在波動,就是適應供需變化做出的反應。
這種隨供需而變的價格波動,只能適用於有衆多買家和衆多賣家競爭的情況。價格的變化是自發的,不需要任何外界力量的干預。可是有不少商品只有一個賣家(或買家),價格往往是受政府管制的。供不應求時本應該漲價,可是因爲有政府在管著,價格無法自動做出反應。於是就發生價格該不該漲的問題。比如鐵路春運明明是供不應求,換成一般商品立刻就漲價了,也沒有任何消費者提出不許漲價的抗議。可是鐵路票價受國家管制,該不該漲價就變成一個問題了。由於堅持不漲價,結果是社會福利的損失。表現爲春運時候買票難,經常出現要頭一天晚上去排隊的情況,是人力的巨大浪費。上得來車,擁擠不堪,連廁所裏都有人,服務極大地惡化。票價雖然沒漲,但是服務質量大大降低。當然,也有好的一面,因爲漲價買不起票的人現在也能夠坐火車回家了,就是平等方面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