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言論自由

批評之美與社會根本

天則經濟研究所盛洪:沒有批評,社會不僅失明失聰,也會精神不振。壓制批評會使各級官員心理脆弱,喪失辯駁能力,容忍闕值過低,失態失言導致「和諧」一詞變意。

近年來神經元研究的發展告訴我們,人們對事物的判斷和反應,不僅憑藉理性,也訴諸情緒。所謂情緒,就是神經元的自動反應。而這又是經過數十萬年的演進而形成的心理定勢。一個典型的自動反應,就是在黑暗中感到恐懼。爲什麼?不是因爲黑,而是因爲在黑暗中看不到周邊的情況,不知是否有威脅正在逼近。這在遠古狩獵時代,有助於人們提高警惕。

因而,真正令人恐懼的,是不知道周邊的真實資訊。由於原始時代人羣規模很小,社會組織簡單,只要有亮光,就能知道周邊的情況,所以黑暗就是不知資訊的一種替代性的恐懼因素。隨著社會的發展,規模越來越大,組織越來越複雜,威脅是否逼近或存在,並不是有了亮光就能知曉和掌握。有些危險潛藏在目力所不及的地方,有些危險則根本不能用感官直接感受。這時,就需要藉助於別人的感官觀察和思考來幫助一個人獲得這些資訊。這些別人,有可能通過提醒來告知有關危險的資訊,有可能通過批評來告知。

然而,也有一種對批評的神經元反應。這就是感到不快。具體而言,有可能是羞愧,也有可能是厭惡。前者可能導致對批評的接受,後者會導致對批評的拒絕。在遠古時代,這兩種反應都有道理。因爲當時對資訊的接受主要是感官對周邊事物的直接觀察,如果不同的人有所不同,很可能與他們的感官能力相關。無論是羞愧導致的接受,還是厭惡導致的拒絕,可能都近似地正確。但是這種演進形成的對批評的自動反應,在規模更大、更爲複雜的社會中,就不見得正確了。

您已閱讀9%(594字),剩餘91%(594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天則橫議

本專欄由天則經濟研究所向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提供。「天則」語出《詩經》,「天生烝民,有物有則」,引自《易經》「文言」,「乾元用九,乃見天則」,意爲「合乎天道自然之制度規則」。「橫議」源自《孟子•滕文公下》,「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 意爲知識分子縱論時政。本專欄由天則經濟研究所研究人員輪流撰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