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是攻擊中國的時候

北京大學教授佩蒂斯:中國的貿易伙伴必須明白,中國政府正在努力改變經濟結構,刺激內需,但深層調整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國嚴重的產能過剩,只有在經歷四五年艱難的轉型、在全球合作的環境下才能解決。

中國的進口數據甚至更令人失望。在去年12月份下降21.3%之後,1月份進口驟減43.1%,令人喫驚。

乍看之下,中國的出口數據似乎透出一線希望:至少不像其它一些亞洲國家那麼糟糕。例如,去年12月份,臺灣出口下降42%,南韓出口下降17%,日本出口下降35%,降幅均爲數月來之最。亞洲欠發達國家的表現也不如中國,表明中國相對於其貿易對手的競爭優勢可能有所增加。恰恰說明經濟調整的效應尚未充分顯現。中國1月份的貿易順差令人咋舌,達391億美元,僅次於去年11月份創下的歷史最高水準401億美元,略高於去年12月份的390億美元。比較起來,2008年上半年,中國月均貿易順差爲167億美元,已屬高水準,但到下半年,該數據飆升至329億美元。

全球經濟正面臨需求急劇收縮,全世界所有生產商必須共同「分擔」這一局面。中國出口下降,說明中國的生產商當然在承擔部分的收縮;但其進口降幅更大,表明中國的消費者對全球需求收縮起到更大的作用。

您已閱讀26%(409字),剩餘74%(118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