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曼垮臺後遺症(上)

美國監管機構爲防止金融系統崩潰,將注意力集中在衍生品市場上,沒想到任由雷曼破產給美國貨幣市場基金業帶來重創。規模達3.5兆美元的貨幣市場基金,是銀行和企業進行現金管理和短期融資重要的工具。

現在,許多政策制定者和投資者也會做出這樣的反應——不僅是對上月美國最大儲蓄貸款機構華盛頓互惠銀行的終結,也是對正在撼動全球經濟的廣泛金融危機。畢竟,在一年多前信貸危機初現時,許多銀行家和政策制定者都堅信,危機幾個月就會結束,因爲相關損失可以輕鬆「遏制」。

雖然事實證明這種觀點證明過於樂觀,但在幾個月前,看起來確實像是金融恐慌最嚴重的的階段正在消退。具體而言,美國大型券商貝兒斯登(Bear Stearns) 3月份發生內爆時,有些人猜測,這可能就是這場危機造成的最大劇變——部分原因是因爲摩根大通收購貝兒斯登後,市場出現了反彈。

相反,恐慌情緒在過去幾周升級,引發了新一輪銀行破產。結果,在全球領導人匆忙推出應急措施(包括政府可能直接入股銀行)之時,許多像諾這樣的非銀人士可能要問:爲什麼必須採取這些措施?是什麼造成了金融恐慌重現,導致全球領導人如此慌張?

您已閱讀24%(377字),剩餘76%(118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