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曼垮臺後遺症(下)

美國監管機構迅速採取措施,抑制衍生品等市場的附帶影響,但卻忽略了給債權人帶來的傷痛。現在需要重樹對全球金融市場的信心,不要讓普通人真的把錢取出來藏到牀墊下。

「投資者撤離對主要依賴批發融資的銀行造成了最沉重的打擊,其中包括許多歐洲銀行,」摩根大通分析師亞歷克斯•羅維爾(Alex Roever)表示:「投資者撤出有擔保的銀行美元商業票據市場,是造成最近歐洲銀行流動性問題猛增的因素之一。」

這種局面本是可以預見到的嗎?曾有大量市場指標顯示,雷曼可能違約——主要是信貸衍生品市場的違約擔保成本激增。然而,多數持有現金債券的投資者對於違約似乎既無心理準備,也未採取行動予以防範。

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分析師尼爾•麥克萊斯(Neil McLeish)表示:「在雷曼之前,人們有一種幾乎不可動搖的信念,認爲具有系統重要性的大型金融機構的優先債權人和交易對手不會面臨徹底違約的風險。1984年伊利諾伊大陸銀行(Continental-Illinois,當時美國第七大銀行)破產時,債券持有人得到了(全額償付)。自那以來,這種信心就樹立起來了。」

您已閱讀25%(397字),剩餘75%(119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