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的「local」通常和中國的「體制內」有關。數年前我曾暫時在上海一家本地出版社辦公,中午在食堂喫完飯後,遇到一位完全陌生的中年男子。他沒打招呼開口就問:「你是借來的還是調來的?」這在國際化人士眼中是典型的「太local」的行爲。
遇到「太local」的人或事後,國際化的人一般會表現得比平時還要國際化。比如我的一位美籍華裔並在近十個國家居住過的前老闆,他十分樂意和那位關心「借來的還是調來的」的異國同行說「Hello」,並表現得格外「Nice」,甚至連笑容都有點多餘。這種高標準的禮儀顯然爲他帶來了額外的優越感,就像穿著短袖和休閒褲的人觀賞非洲土地著人時一樣,雖然他在我們面前動不動就開口罵粗話。
比起一節地鐵車廂裏彙集著至少十來個國家人的紐約、倫敦、巴黎,北京上海還差了點,但比起發達國家的二線城市,北京上海等中國大城市已經相當國際化了。一位來自美國中西部地區的小夥子對此深有感觸。他來上海不久,就發現這裏的人不僅英文優美,還了解美國的電視劇、政治甚至生活習慣。除此之外,北京上海人已經國際化到能夠辨別老外究竟是歐美的鄉下人還是非洲酋長的公子。而在他的家鄉,幾乎沒有人會說除了英文之外的第二種語言,大部分人都沒出過國,甚至還有一小部分沒出過所在的州。拿上海和美國小鎮相比,似乎對兩方都不公平,但是能夠意識到應該拿北京上海和紐約洛杉磯比,拿中國縣城和美國小鎮比,本身就是國際化的一種表現。畢竟十多年前,稍微有個出過國回來的人,在中國就會被奉爲人才或上賓,根本沒人有這個意識或者說見識問:你去的是美國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