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中國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誰誰誰:和海外來的職業人不同,中國的職業人很少有人公開盛讚自己的工作,在被問及工作情況時,大多數人會回答「還行吧,挺好的」,或者是「就那樣,混唄。」

也遇到過爲自己的工作唱讚美詩的,比如一位寫上海美食的記者。第一次見面他就表白:我愛寫作,更愛中國美食,所以很享受自己的工作——我遇到的其他的美食記者可不這麼認爲,他們給人的感覺是他們正在做一份爲餐館免費(或收費)寫宣傳稿的低級工作,這是一份他們不喜歡並且沒什麼價值的事,如果收取版面費不能被算作價值的話;更誇張的是另一位公關公司項目經理,儘管已經連續三天只睡兩小時,她還是可以陶醉地認爲這份工作能實現她的職業理想,因爲她可以認識很多人,並實現自己的創意,因此這份害她無法睡覺的工作「非常有趣」。更重要的是,她在自己本國是無法做爲主管出現在項目中的,最多只是個資深助手。當然,這兩位高調的職業人都是海外來客。

這種對職業認知截然不同的態度大概是源自不同的文化。內斂的東方文明更崇尚低調處理自己的感情——不管是對工作的熱愛,還是對人生的追求,並用淡化情緒的方式顯示出自己品格或者智商的高尚。外放的西方文明則更樂於張揚自己的激情和認真程度,即使僅僅是一點點好奇,也願意形容成「非常激動」,即使只是加了半小時班,也願意對別人講這是因爲「我愛我的工作」。

也有可能是因爲工作機會的稀缺程度不同的原因。開放了三十年的中國,在各個領域,專業人才依然稀缺。在我看來,專業人才其實並不稀缺,只是合格的專業人才都一窩蜂地想當專業人才的頭兒,而剩下的願做專業人才的「人才」又不合格,於是就呈現出一派想招的人招不到,想找工作的人又找不到的兩頭涼狀態。但在人才體系相對完善的歐美國家,能找到一份和自己的專業或興趣相匹配的工作已是一大幸事,因此工作機會更容易被珍惜。

您已閱讀75%(667字),剩餘25%(21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