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北京與奧運相關的建築活動——中國官方數據估計約爲420億美元——大多已在1年多以前完工。這意味著,所有後奧運建築回報應該在相當長時間以前已經發生,而不是在賽後。是的,在奧運之前和舉辦期間的幾周,北京與相鄰城市天津有工廠停工。但這兩座大城市加起來佔中國總產出的比例也不到6%——不足以對中國龐大的生產力量帶來太大影響。
相反,起作用的是外部衝擊帶來的強大影響。這種衝擊與奧運毫無關係:打擊美國消費者的後泡沫調整,其間接傷害如今已開始在歐洲和日本呈現出來。發展中的亞洲是全球出口最密集的地區,流向外國市場的泛區域產出現在已達到創紀錄的超過45%,其中,中國的出口份額佔近40%。隨著工業國家成長放緩,經過一段時間,中國和其它依賴出口的發展中亞洲國家將會感受到外部需求不足帶來的影響。任何源自奧運的循環週期,都可能被這些影響亞洲地區的更廣泛、更強大的宏觀力量所壓倒。
中國決策者非常清楚,經濟成長的下行風險在不斷增加。作爲近期從緊政策中心環節的銀行貸款限制目前已經放鬆。人民幣升值速度也已放緩,明顯偏離了2007年底和2008年初顯著的加速升值。在通膨上升的環境下,政策利率一直保持不變:將實際短期利率維持在接近於零,對任何國家的貨幣政策而言,都是一種高度刺激經濟成長的姿態。簡言之,中國支持成長的政策傾向再次高調而明確地傳遞出來,反映出其政策立場的轉變,這種轉變可追溯到遠比奧運會更重大的事件。
您已閱讀36%(600字),剩餘64%(107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