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經濟四種模式

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西歐各國都實行按全球標準稱得上慷慨的、由國家組織的社會福利。但在具體操作上,有四種相當不同的模式。

「歐洲模式」破產了嗎?許多外人會有力回答「是」。越來越多的內部人也開始表示同意。他們擔心, 「野蠻的」盎格魯撒克遜自由主義將壓倒文明的歐洲經濟。幸好,這種斷言過於簡單化了。

真實情況是,在歐洲,現代經濟誕生過程的陣痛緩慢而又鑽心。而且,受到傷害的不是滿腔熱情的外來移民,如美國那樣(不過必須把黑奴排除在外),而是充滿疑慮的農民。經歷許多災難後,歐洲人在二戰後終於在個人努力與集體責任之間取得成功的平衡。所有西歐人共享一項承諾,即按全球標準稱得上慷慨的、由國家組織的社會福利。但比利時經濟學家安德列·薩佩爾(André Sapir)指出,在操作方法上,至少有四種相當不同的模式。*

「北歐模式」(丹麥、芬蘭、瑞典、以及荷蘭)在社會保護以及普遍福利供應上的公共支出最大。勞動力市場相對不受管制,但有著「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而強大的工會帶來工資方面的高度平等。

您已閱讀17%(377字),剩餘83%(186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