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商學院

爲什麼習慣會讓我們窒息?

習慣不會帶來個人優化。即使是好習慣,也會導致痛苦。

我已經在家用電腦工作12年了,工作的自主性讓我能夠打磨掉日常生活中的所有粗糙邊角。按照大多數標準來看,我是健康、效率和生產力的典範。我每個早晨都會在沒有電子郵件干擾的情況下專注於「深度工作」,而且我早已把社群媒體從我的生活中清除。我保持著穩定的睡眠-清醒週期,每天鍛鍊身體,大多數飯菜都是用全食材自己烹飪。我已婚並有孩子。我有朋友,也會花時間與他們相處。我旅行,閱讀書籍。然而,所有這些都沒能讓我在41歲時避免逐漸陷入中年的憂鬱。我開始相信,這是我過於規律化生活方式的結果。我不認爲我有錯誤的習慣;我認爲我的習慣太多了。它們正在讓我窒息。

我們一直生活在個人優化的巨大改革之中。查爾斯•道海格(Charles Duhigg)的《習慣的力量》和詹姆士•克利爾的《原子習慣》(Atomic Habits)等暢銷書傳播了不斷改善日常習慣的理念。這些書籍認爲,只要你改進你的流程,就能獲得更好的生活成果——就好像人生和豐田汽車(Toyota)的裝配線沒有兩樣。在這些書籍所營造的自我提升熱潮中,我曾堅信,如果我能完善我的日常流程,節約和優化,直到我的生活的每一部分都能整齊地放入近藤麻理惠(Marie Kondo)認可的收納盒,那麼滿足感和繁榮就會隨之而來。繁榮確實隨之而來了。我有很多事情值得感激。然而,仍有某些東西缺失。

如今,我每週的每個小時似乎都被預設好了,我的所有思緒也都彷彿被劇本所限。現在是工作時間。現在是放鬆時間。現在是和孩子們踢足球、看Netflix或者憂慮我的投資的時間。昨天的慣性,前天的慣性,以及之前無數天的慣性,已經形成了牛頓力,指引著我接下來將要做什麼、思考什麼、感受什麼。我的生活體驗之窗已經縮減至一線之隙。如果我的生活有配樂,那將是電臺司令樂隊(Radiohead)的《Everything In Its Right Place》中那種詭異而又充滿動力的低沉鳴響。我並不是抑鬱。說我「陷入了慣性的溝渠」更爲貼切,只不過這個溝渠深得我無法窺見其邊際。我想起了《浴室裏的鏡子》(Mirror In The Bathroom)中的那句歌詞——「輕輕漂向精神的疾病」——並想像自己懸浮在空中,被一隻裝滿習慣的氣球所牽引,緩緩飄向未知的麻煩。

您已閱讀18%(926字),剩餘82%(421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