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對未來持悲觀態度。例如,最近一項皮尤(Pew)調查顯示,美國人在包括國家道德和倫理標準、教育體系、婚姻與家庭以及實現種族平等能力等諸多問題上,悲觀者多於樂觀者。這樣的消極情緒通常被視爲令人擔憂的現象,人們對此常常表示惋惜。但我們是否對悲觀主義過於苛刻了?在我們急於看到光明面的時候,是否忽略了悲觀主義的一些益處?
在西方文化中,樂觀比悲觀更受推崇。在極端情況下,樂觀的積極力量甚至被視爲超自然的。像「顯化」和吸引力法則這樣的新時代觀念認爲,只要你足夠相信某件事,它就會發生。更常見的是,樂觀因其激勵作用而備受推崇。認知神經科學家塔莉•沙羅特(Tali Sharot)在與我們交流時表示:「當我們期待獲得獎勵時,我們更有可能採取行動。而當我們預期會發生壞事時,我們實際上更可能無所作爲。這就是大腦的運作方式。」
人類之所以傾向於持樂觀態度,有多種原因。其中之一就是經過多次驗證的「高於平均水準效應」。當被要求評價自己在各種事情上的能力時,大多數人會把自己評爲高於大多數他人,這在統計學上是不可能的。但對沙羅特來說,樂觀本身並不等同於現實主義,這一點並不重要。她說:「我們並不總是以事物本來的樣子看待世界,這其實是一種福氣。如果我們真的完全接受了自身和世界的真實狀況,我認爲我們和社會都很難正常運轉。」
您已閱讀10%(551字),剩餘90%(499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