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海光文章檔案

百事能否脫身中國泥潭?

中國媒體人信海光:百事可樂把它在中國內地的瓶裝廠等業務賣給了康師傅,這是強強聯手,還是金蟬脫殼?
2011年11月17日

開心網
你多久沒上開心了?

中國資深媒體人信海光:擁有上億優質註冊用戶的開心網,眼下正在牽手騰訊,還在與盛大約會。這個中國網路歷史上最過山車的企業,正在尋找新路。
2011年11月2日

淘寶
誰的淘寶?

中國資深媒體人信海光:淘寶服軟,這既是網民的勝利,也是工具的勝利,當然,它不一定是正義的勝利。但也提醒了馬雲,淘寶還是一個網路社會。
2011年10月19日

婚姻法
對婚姻法解釋的反思

中國資深媒體人信海光:新的《婚姻法》司法解釋將在相當一段時期內影響中國的司法實踐。它引起的激烈爭議表明,建立健全中國的司法解釋監督機制已成當務之急。
2011年8月31日

沃爾瑪
沃爾瑪押寶中國電子商務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信海光:在中國的網路領域,至今還沒有一家國外巨擘取得輝煌成功,沃爾瑪是一家適應性很強的跨國公司,或許它能取得突破?
2011年8月8日

支付寶
支付寶與潛規則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信海光:中國概念股在美國上市十年,爲什麼「協議控制」還能大行其道?如果外資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則應明確禁止,反之就該放開。
2011年6月16日

中國概念股的打假與做空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信海光:中國概念股全線下跌。美股「空軍」們打假只爲了賺錢,但做空機制確實對市場造假行爲形成一種自發有效的制衡。
2011年6月10日

優酷
影片網站——模仿者的煩惱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信海光:中國影片網站們正爲「模仿」付出額外代價,但這不僅僅是影片網站的問題,而是整個中國網路業乃至整個「中國製造」的問題。
2011年5月26日

超市
「商業怪胎」:進場費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信海光:中國商務部發言人說,超市進場費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這個存在合理並不代表商業合理。本質上,超市進場費只是大量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者們的一個縮影 。
2011年5月18日

微軟
微軟欲借Skype搶移動網路失地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信海光:如果微軟收購能成功,這將是它迄今爲止在日益融合的通訊、資訊和娛樂領域規模最大的一次收購交易,可能觸動移動網路市場版圖。
2011年5月10日

微網誌
微網誌產業鏈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信海光:一個擁有幾十萬粉絲的微網誌賬號在市場上最少可賣5-6萬元,轉發公關公司廣告的費用是每條300-500元。小小的微網誌賬號竟有如此豐厚的油水。
2011年5月5日

人人網
開心網的臨門一腳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信海光:真假開心網的官司訴訟,看起來是陳一舟輸了程炳皓贏了,但從市場上看,卻是程炳皓慘勝陳一舟假敗。千橡公司輸了官司,但卻賺了用戶。
2011年4月26日

網路
不作惡能賺錢麼?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信海光:作惡的企業,跟一些執法機關是互相供養關係,通過「養魚」漁利,而那些「不作惡」的企業,由於無法貢獻罰款,反而可能沒有被「養魚」的價值。
2011年4月21日

「創新」中國版權?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信海光:百度文庫糾紛,顯示出現有版權保護體系的無理與無力。中國能否創新出一套既保全開源共享精神、又維護作家權益的辦法?
2011年3月28日

「三網融合」還在畫餅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信海光:本以爲中國的三網融合大業要告別紙上談兵,沒想到短短一年間,工信部的官員就發出「面臨夭折」的哀嘆。
2011年3月24日

利比亞
人權還是主權?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信海光:在西方空襲利比亞問題上,到底是人權大於主權,還是主權大於人權?一旦涉及意識形態問題,辯論雙方往往誰都很難說服誰。
2011年3月22日

百思買
百思買與中國沼澤地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信海光:百思買去年前三季度美國市場增幅只有4%,而海外市場卻同比上漲了一倍多。對關閉9家店的百思買而言,五星電器是百思買的成長點。
2011年3月1日

蘋果
蘋果的中國式尷尬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信海光:137名正己烷中毒工人所引發的毒蘋果爭議,是蘋果公司沒有想到的。宣揚企業供應鏈社會責任的蘋果正遭遇一場中國市場的水土不服。
2011年2月20日

簡訊
中國的簡訊拜年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信海光:要弄清春節300億條祝福簡訊背後的驅動力,一要了解中國拜年文化,二要理解中國簡訊文化。
2011年2月9日

下載
再見VeryCD?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信海光:VeryCD一度是免費下載的代名詞,從良後的它能生存麼?類似的P2P資源分享提供者轉而從事正版業務的,基本上都失敗了。
2011年1月26日

網路
中國網路監管醞釀變局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信海光:3Q大戰最終靠行政之手化解,而中國工信部也通過頒行新法規強力介入到網路市場監管,網路管理正從資訊內容延伸到企業競爭領域。
2011年1月17日

春運
春節回家的路爲何這麼難?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信海光:多年以來,春運的問題一直是「票難買」,而今年又出現了「票太貴」的問題,票價高昂成了妨礙中國人回家團聚的一大門檻。
2011年1月13日

中國B2C:價格並非假命題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信海光:那些有能力不斷降價的網商,既刺激了內需,又滿足了消費者的基本需求,可謂上承天命,下應民心,將是中國市場上最後的贏家。
2010年12月24日

「中國式網遊」面臨塌縮?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信海光:以「普通玩家免費+道具收費」爲特點的「中國式」網遊正出現衰落的前兆。這是消費者對近年來網遊企業涸澤而漁的斂錢模式的直接反應。
2010年12月14日

網路
「水軍」中國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信海光:公關公司紛紛主動認領一些網路事件,其目的無非是想打出知名度。但還沒有任何一個有巨大影響力的網路事件能被足夠證據證明是「網路水軍」所爲。
2010年12月5日

虐兔
虐殺背後的網路圍觀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信海光:虐兔事件表明,並不是所有的變態需求都來自境外網站,在中國存在著一個成批次製作和銷售殘忍虐待小動物影片的利益集團。
2010年11月30日

iPhone
中國聯通的「艱難決定」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信海光:中國聯通確實是在運用其在對iPhone 4手機市場和Wcdma網路的實際壟斷力,把客戶撬動到其3G網路上去。這充分顯示出中國電信消費者孤立無助的處境,也顯示出電信監管部門的失職。
2010年11月28日

微網誌
微網誌能否改變中國?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信海光:微網誌被120多家中國媒體認爲是2010年最值得尊重的媒體。但微網誌所點燃的公衆熱情,就像個輕薄浪子,一有事件則萬衆一聲,一旦下一個熱點出現,公衆熱情立刻轉移。
2010年11月23日

Facebook
如果Facebook來到中國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信海光:人們在網上需要一個相對自由的氛圍,但在中國從話題到圖片、影片的交流都受到很大限制,這大大破壞了用戶表達的自由度,也降低了社群網站對網民的吸引力。
2010年11月17日

微網誌
長不大的MSN中國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信海光:在推出微網誌之前,新浪一直有個大缺陷:它缺乏一個具備足夠粘性的平臺。和MSN的合作或許能讓新浪獲益,但改變不了中國網路的競爭格局。
2010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