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Facebook

如果Facebook來到中國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信海光:人們在網上需要一個相對自由的氛圍,但在中國從話題到圖片、影片的交流都受到很大限制,這大大破壞了用戶表達的自由度,也降低了社群網站對網民的吸引力。

11月16日,Facebook創辦人、廿六歲的祖克柏在舊金山親自發表了Facebook的電郵服務——儘管祖克柏不承認那是電子郵件。在這個據說比一般電子郵件更現代化的資訊傳遞系統中,集合了線上聊天,微軟的Office Web Apps、Facebook訊息等功能,如果用戶是一個Facebook的老用戶的話,這個電郵服務還是比較有用的,至少它把電郵整合到Facebook那個龐大的世界中去了,這使用戶的郵件往來更多了一些社會化色彩,比如,在這個系統中,用戶面對的將可能不再是冷冰冰的ID,每個Facebook用戶的來信背後都有一個活生生的社會,你有可能看到他的照片、影片、愛好等等。

Facebook郵箱目前還沒有公開上線,用戶只能通過邀請加入試用,這讓人想起當年谷歌Gmail的推廣。當時谷歌創新式地以限量邀請的方式傳播它的電子郵件服務,在網路上把「飢餓行銷」發揮到極致。

Facebook一推電子郵箱,外界就猜測這可能是Gmail殺手,彷彿Facebook要撼動谷歌的霸主地位。但實際上,Gmail卻不是電郵界的霸主。據統計,目前全球用戶最多的郵箱是微軟的Hotmail,它在全球擁有3.61億用戶;Yahoo郵箱排名第二,用戶量達2.73億;谷歌Gmail僅僅位列第三,用戶量爲1.93億,與前兩位還相去甚遠。

您已閱讀23%(555字),剩餘77%(188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