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

信貸政策應對有效需求不足,哪些國際經驗可以借鑑?

裘菊:短期應對的著力點是增強信貸可及性和可負擔性。長期則應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發展信貸保險體系,確保經濟衰退期間消費的基本穩定。

當前經濟形勢下中國如何擴大內需?

孫豐偉:當下應當千方百計保民生、保市場主體、保就業、保信心,這是中國推動科技進步、製造業轉型升級、應對外部衝擊的堅實後盾。

貨幣
通貨膨脹就是貨幣現象麼?

李永寧、溫建東:通過百年來高通膨的歷史可以看到,首先都是因爲供給不足;戰勝通貨膨脹,是重新重視「供給創造需求」的薩伊定律時候了。

中國需要實施需求側政策

佩蒂斯:在經歷了依靠供給側措施提振經濟成長的非常成功的30年後,中國很難轉向需求側措施來支持成長,但後者正是中國現在需要的。

中國「雙循環」經濟模式的問題

佩蒂斯:「雙循環」這一新提法的本質仍是內需再平衡,即擴大消費,而這要求收入分配的再平衡,且將損及出口競爭力。

期待「V型」復甦並非毫無根據

韋布:疫情中的英美海灘人滿爲患讓政府揪心,但也可能是被壓抑的需求正在釋放的信號。摩根史坦利的動態模型顯示,全球經濟產出有望在年底回到疫情前水準。

IEA:新冠疫情將拉低石油需求成長

國際能源署稱,疫情對全球石油需求的影響將是巨大的。該機構現在估計,2020年石油需求量將增加82.5萬桶/日,遠低於最初預期的120萬桶/日。

石油
布倫特原油價格上漲背後的多重推力

交易商們目前考慮的因素包括伊朗能源行業即將受到的制裁,頁岩油產量預測下調,以及不斷靠近美國東海岸的大颶風。

中國應向世界經濟傳遞信心

FT社評:中國股市和匯市動盪再一次向世界各地發出金融衝擊波。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所傳遞出的焦慮感,令人們對中國經濟強韌性的信心開始減弱。眼下世界復甦正值最爲脆弱的時點,中國不應放棄展示自己能夠擔當全球領導角色的機遇。

中國需求轉型應跨越「三座大山」

中國社科院學者張斌:中國國民需求重心正在向高附加值商品和服務轉型。資源配置調整需改變三點:服務業過度管制、金融體系功能缺失與公共服務投入不足。

中國要抓住經濟轉型良機

對中國來說,全球金融危機既是威脅,也可能是中國實現結構性轉變、改變成長模式的絕佳機會。對此,中國不能失之交臂。

中國經濟:
創造需求比創造貨幣難

FT中文網經濟事務評論員吳錚:近期,包括物價、貿易和銀行貸款等一批重要經濟數據集中出籠。中國經濟未來的表現如何?財政刺激方案能否奏效?這些指標可以說是最有價值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