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經濟學家弗里德曼說,通貨膨脹是引起物價長期普遍上漲的一種貨幣現象。其實,只有在供給面有彈性,或者市場經濟完善情況下通貨膨脹纔是貨幣現象。經濟史告訴我們,一百年來幾次高通貨膨脹背後都首先是供給出了問題,都有供給的影子。
一、幾次高通膨時期:都有供給有限(受限)因素
一百年來西方世界高通貨膨脹史有四種情況,但都與供給不足有關。第一個是戰爭。美國獨立戰爭期間、1812年戰爭、美國國內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的1917年至1920年CPI分別是17.8%、17.3%、15.2%和15.5%。二戰最殘酷的1942年,1943年通膨分別是10.9%和5.9%。通膨高企核心是央行爲政府融資,戰爭也使得必需品生產能力不足;第二個是戰後經濟快速恢復。1946年至1949年,美國通貨膨脹分別是8.5%、14.4%和7.7%。原因是需求急劇擴張,戰後勞動力不足等供給恢復較慢;第三個是大通膨時期,1973年至1982年通膨始終在6%以上,1979年至1981年甚至出現雙位數惡性通膨。供給方面原因很多,如美蘇激烈對抗世界兩極化,石油幾次漲價等;第四個時期是2021年以來,供給方面因素包括禁足、供應鏈受阻、俄烏戰爭導致石油糧食漲價等次第出現。英國央行發現相對於2%的目標,能源和核心商品通膨佔CPI通膨超調量的80%左右。
您已閱讀16%(553字),剩餘84%(296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