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博覽會

藝術
藝術養分讓城市包容且自信

範庭略:對於城市而言,藝術的存在不僅意味著暫時的駐足和觀看,也在長遠地塑造著城市生活的面貌與品質。

藝術
藝術經濟滋養的靈動上海

薛莉:藝術賦予上海原有硬體新的概念,讓整個城市在藝術內容的映耀之下,有了新的解讀。藝術城市需要長期耕耘,不是一二十年,而是更長時間的接力。

巴塞爾藝術展巴黎展會:「Oh La La!」單元能否喚醒市場?

宋佩芬:隨著博覽會場地移師巴黎大皇宮,主辦方推出了一個以「不同尋常」、「發人深省」和「難得一見」爲特色的全新項目,以期重振交易熱情。

巴塞爾藝術展上的東方作品

宋佩芬:在2024巴塞爾藝術展開幕前夕,探訪三家首次到訪參會的畫廊,瞭解他們將以何樣策略向全球最資深的藝術藏家推薦東方作品。

對話周大爲:藝博會的核心就是交易,我必需迴歸商業本質

在這位ART021的聯合創辦人看來,當下場面熱烈的藝博會並非前途無憂。對於未來,他所能相信的還是優勝劣汰的邏輯。

攝影
透過藝術的鏡頭凝視日常

鄭靜:在拍攝已然司空見慣的今天,人們爲何還要認真觀看影像作品?藝術創作與日常記錄,兩者之間是否隔著鴻溝?

藝術
上海藝術季:「藝術時間」還是「交易時間」?

魏寧均:對於藝術生態而言,藝博會能否帶來「買進」和「賣出」之外的價值?在不同的語境和人羣中,「全球藝場」是否可以產生更多元的意義?

藝術
2023上海藝術季:繁華背後

薛莉:上海藝術季有多絢爛,放眼全球,大概也只此一朵。然而,藝術市場卻正在迴歸理性冷靜,這是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

藝術
「買得起」的藝博會:爲藝術品袪魅

薛莉:吊起來賣,是藝術品市場慣有的姿態。「冉起當代」創辦人冉維爾決定把藝術品明碼標價,十萬封頂,揭開藝術品神祕面紗。

藝術
藝術家創造作品,畫廊創造魅力

範庭略:兩場藝術博覽會因疫情而按下暫停鍵,但它們仍然展現出了藝術的魅力與能量。

藝術
從威尼斯到巴塞爾:求解藝術的「名利」密碼

宋佩芬:那些在威尼斯雙年展上揚名的藝術家們,能否確保其作品在藝術品交易市場上同樣得到青睞?

Artissima藝博會走過凜冬

宋佩芬:儘管防疫的緊張情緒並未消散,但藝術和文化活動已然迴歸人們的生活,特別是在都靈這個歷經疫情浩劫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