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攝影

透過藝術的鏡頭凝視日常

鄭靜:在拍攝已然司空見慣的今天,人們爲何還要認真觀看影像作品?藝術創作與日常記錄,兩者之間是否隔著鴻溝?

在攝影已然司空見慣的今天,人們爲什麼還要去認真觀看影像作品?藝術創作與日常記錄,兩者之間的關係是隔著鴻溝還是無縫連接?

今年是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PHOTOFAIRS Shanghai)舉辦的第九個年頭。記得第一屆展會的時間還是在9月份,那時對於主辦方和展商來說,上海的藝術市場正在蓬勃發展,有太多的可能性和可培養、挖掘的機遇。但他們也清楚,對於一個發展中的市場來說,初期需要投入重量級的作品,於是荒木經惟、杉本博司、馬克•呂布等大師的經典之作會出現在展會現場,每一張作品前都站滿了朝聖的觀衆。

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大眾是從經典作品開始瞭解影像藝術的。知曉一位藝術家,先從他的代表作開始。所以落地上海的美術館和設計藝術展,剛開始都會重磅推出大師作品,甚至舉辦特展吸引觀衆。比如第一年的「設計上海」,九成的展品來自英倫,甚至是首次登陸上海,那一年的展會成了設計展上的現象級事件,至今無法超越。上海的浦東美術館,開館的特展是泰特美術館珍藏展,展廳的重要位置陳列著泰特美術館鎮館之寶《奧菲莉婭》,那個夏天有鋪天蓋地的媒體文章在解讀這幅名畫,從莎士比亞,到戲劇到繪畫手法,幫助觀衆讀懂這幅名作。

您已閱讀19%(491字),剩餘81%(205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居食趣

鄭靜,《美好家園》雜誌主編、財經網生活頻道主編、家居設計專欄作家、策展顧問,著有《歲時歷——日日是好日》、《中國風尚》、《新中式藝術》、《ART DECO 在上海》等,微網誌號@綠色蝴蝶,WeChat公衆號「蝴蝶廚房」。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