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

單霽翔:文明古國要「喚醒」文物

方翔:出席博鰲論壇的故宮院長單霽翔強調用輕鬆幽默、互動實用的手段接近民衆,他要「喚醒」文物。

博物館
臺灣寄望「博物館外交」

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建築風格和國際化姿態與臺北故宮形成鮮明對比。這一設計意在展現臺灣在亞洲歷史中的位置,增強臺灣的國際參與度。

故宮
北京故宮 Vs 臺北故宮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小芭:北京故宮珍品成堆,但一來布展混亂,二來文物沒有更好地呈現,宮內珍品反而被故宮建築本身遮蔽了。

媒體札記:再見,老卡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一夜之間,僵持多月的戰局豁然開朗,利比亞反對派宣佈已控制首都。有媒體總結卡扎菲覆滅的原因,《環球時報》則祈禱「少死點人」。

媒體札記:紅會故宮,難兄難弟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動車追尾議題急劇降溫,更多新聞人的精力轉向紅會與故宮的王牌組合。在「前動車」時段裏受盡嘲罵的難兄難弟「屋漏偏逢連夜雨」。

於「朕」何干?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中國媒體的聚光燈繼續射向故宮。故宮爲「錯別字門」所作的道歉聲明,被指責爲「臣子爲朕開脫」;有關建福宮的訊息則牽出了一個老問題:故宮究竟能否「商業化運作」?

故宮
誰的故宮?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陳杰人:北京故宮居然以私人富豪會所的名義,讓這座早已成爲公衆文化場所的宮殿博物館,重新成爲少數人專享的「紫禁城」。

故宮三重門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故宮博物院或許以爲,向警察送上錦旗後,盜寶案帶來的關注就該轉移了,但接下來的筆誤與醜聞,讓故宮成爲笑柄,陷入「三重門」。

「三年望川」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官方媒體上,汶川地震三週年紀念達到高潮。《人民日報》稱,透過地震掀開的一個小角,世界得以窺見「中國共產黨爲什麼能」的奧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