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泰富

香港
分析:香港與內地的投資透明度

在外匯鉅虧事件中,原中信泰富幾位董事可能涉及誤導公司股東,香港相關部門從7年前開始調查,至今還在審理之中。如果這件事發生在內地,劇情或許大不一樣。

中信澳元衍生品鉅虧案正式聆訊

2008年中信泰富因時機不當的澳元衍生品投資損失了20億美元,香港市場失當行爲審裁處週一起對該公司及五名前董事涉嫌誤導市場展開聆訊。

Lex專欄:「三合一」的中信股份

伊藤忠和卜蜂集團入股中信股份,讓後者得到了59億美元現金,以及地理覆蓋範圍更廣的戰略投資者。但中信股份的兩位買家能從中得到什麼,卻值得玩味。

Lex專欄:光大應提供更多重組細節

中國擬讓市場發揮更加決定性的作用,而市場喜歡細節。這意味著構建簡單明瞭的企業結構,並作出清楚解釋,但光大重組的細節簡短而又模糊。

中信「影子銀行敞口逾500億美元」

據中信集團披露,這一數字截至2013年底,是2011年敞口的36倍

寶鋼
Lex專欄:寶鋼不是中信泰富

中國的寶鋼資源出價11億澳元,收購澳洲的Aquila Resources,難免讓人聯想起中信泰富對Sino Iron的災難性收購。不過,寶鋼的交易要更好一些。

Lex專欄:中信的「魔杖」

中信集團魔杖一揮,向旗下中信泰富注入了370億美元資產,使其變成一家金融業比重很大的大型集團。中信「揮杖」的時機奇佳,但它能否點石成金,現在言之尚早。

Lex專欄:中信泰富轉運

接受母公司注入資產訊息公佈前,中信泰富是恆生指數中最不受關注的成份股。中信集團重組將徹底改變中信泰富,其規模會擴大6倍左右。

Lex專欄:中澳鐵礦項目的黑洞

中信泰富的中澳鐵礦項目,或將成爲「墨菲定律」的經典案例,可能發生的壞事都發生了。在投資已超出預算5倍後,項目終於產礦了,但後續所需投資可能更多。

分析:「紅色資本家」榮智健

因中信泰富案辭去董事局主席的榮智健,並非一般意義上的香港大亨。榮智健已故的父親榮毅仁曾任中國國家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