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未來,共生永存-可持續發展

一個華北農村的氣候適應實驗

袁漪琳:在一道與災害共存數十年的山溝裏,憂患意識和「氣候韌性」,因地制宜與「氣候適應」被套進了等號兩邊。

春季無雨。無雨不播種。深居太行山東麓峽谷內的王金莊村直到7月纔等到今年的第一場雨。

往年7月,玉米開花,8月可收,水稻也能長到一米高。玉米的生長期是4-5個月,今年村裏選種多是生長期更短(2-3個月)的品種,到了立秋也還沒到人的膝蓋高。不用等入冬,就知道今年並非豐年。

入冬後也會有意外。去年冬天小雪多,前一場的雪還沒化,緊接著又來一場,反反覆覆,凍死了一批花椒樹。死樹像一具炭黑色的廢鐵。

您已閱讀4%(193字),剩餘96%(441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