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和今年新春,我走訪了幾家在今日倫敦頗有代表性的中餐館:西倫敦由鄧永鏘開了18年的傳統粵菜館China Tang(唐人館)、倫敦西區開了22年的「米其林一星」西式粵菜館Hakkasan(客家人),以及開在維多利亞火車站附近的「米其林二星」創意中餐館A.Wong(金滿樓)。這些餐館離開了華人抱團的社區文化,融入了倫敦坊間,賓主相處都更有張力。
我發現這三家餐館剛剛好代表了倫敦中餐館今日的三種狀態:有堅持以「地道」口味引導西方食客,少改良不妥協的;有兼顧「中國胃」和「英國胃」瞻前顧後推敲出個人創意的;還有就是迎合西方市場而大刀闊斧製造「融合菜」的。就這一話題,我先後分了三篇文章做解讀。本文爲第三篇。
六十年前,受過順德廚道訓練的職業大廚潘偉廉從香港移民到英格蘭,他在倫敦開的餐館「潘記」在1980年時成爲英格蘭首家獲得米其林星級的中餐館,相比於被外賣速食生意長久支配的英國中餐市場,領先了一大步。以至於比叫外賣更有追求一些的中餐愛好者,認爲「潘記」出現以來,直到Hakkasan的出現,英國的中餐纔再次出現市場上的突破。
您已閱讀14%(461字),剩餘86%(285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