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人在異鄉,「年味」多從飯菜香裏找。還記得有一年沒回國,卻專門在春節前夕從當時居住的希臘海島飛到擁有龐大華人社區的都柏林。大年三十黃昏穿行過冒雨等巴士的長龍,坐進Dame Street上接踵擦肩的其中一家粵菜館。給爸爸媽媽打電話,聽一下廣州家裏的飯菜香。一邊眼前上來了一盤燒鴨,一盤叉燒。瞅一眼窗外,三五都柏林少年路過,不知今夕何年。
去年春節,因爲新冠疫情又沒有回故鄉廣州,當時倫敦正在經歷封城,但這仍擋不住我網購英格蘭私家農場養的肥鴨,在年三十前送上門來。到中國超市買齊了草果、麥芽糖等平時少用的香料和食材,又找到掛燒臘用的鉤子。回家後給家人看了網上自制廣東燒鴨的影片,其中一個晾曬過夜的環節很關鍵。家人想了幾秒鐘,轉身到後園的工具房裏找了幾片木材和金屬。敲敲打打聲,不一會兒又響起電鑽聲,一刻鐘後,眼前就出現了一個晾鴨子用的木架。翌日大年三十,自家烤箱裏就滋滋作響出爐了一整隻油光四溢的燒鴨。玫瑰露酒、大紅米醋,混合著一旁盛開的大盆水仙的香氣,漂盪在西南倫敦的後園裏,引得松鼠和狐狸都跑跑跳跳地經過。
今年是連續第三年在倫敦過中國新年。春節不斷臨近,我早已開始東張西望。這些年來,每到農曆春節前兩週,英國主串流媒體也開始闢出篇幅介紹中餐菜式,教百姓在家裏自己做。不過,儘管用上了「迎春」的名義,這些菜式與地道農曆春節的菜餚幾乎沒什麼關係,更多是中國菜愛好者的融合創意菜。
您已閱讀22%(587字),剩餘78%(209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