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倫敦住的時間久了,出門喫中餐,第一選擇不再是唐人街的方向。這是因爲,China Town畢竟未脫離一個旅遊景點的形象。相比之下,我更樂意去尋覓在唐人街之外的中餐館(速食外賣除外)。這些餐館離開了華人抱團的社區文化,融入了倫敦坊間,賓主相處都更有張力。
最近,我走訪了幾家在如今的倫敦頗有代表性的中餐館:西倫敦開了17年的傳統粵菜館China Tang(唐人館)、倫敦市中心Soho開了21年的西式粵菜館Hakkasan(客家人),以及開在維多利亞火車站附近的米其林二星創意中餐館A.Wong(金滿樓),並分別對各位主廚做了採訪。過後,我發現這三家餐館剛剛好代表了倫敦中餐館今日的三種狀態:有堅持以「地道」口味引導西方食客,少改良不妥協的;有兼顧「中國胃」和「英國胃」瞻前顧後推敲出個人創意的;還有就是迎合西方市場而大刀闊斧製造「融合菜」的。我會就這一話題,分三篇文章做解讀。
位於西倫敦的粵菜館China Tang,名字本身就有三重含義:Tang是創辦人鄧永鏘姓氏的粵音拼法,他2003年創辦這間餐廳時,順便也爲China Tang起了一個中文名「唐人館」,Tang正是普通話裏的「唐」音。還有一個含義,英國人對China Tang這名字稍爲把玩一下,就能會心:「tang」在英文中就有「風味」之意。走入奢華酒店Dorchester的地下一層,畫風突變爲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上海,「新藝術」裝修低調古雅。開店元老John Man一上來就介紹說「這裏的小籠包很有名」,內餡用料是伊比利亞黑毛豬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