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社會

公辦爲主是如何影響流動兒童教育的?

聶日明:中國的基礎教育體系需要有一定的靈活性,可以保證隨時可以接納轉入的兒童,也可以滿足不同類型家庭的教育需求。

2021年,廣東省發佈《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要求到2025年,新增基礎教育公辦學位438萬個,包括幼稚園33萬個、義務教育375萬個、普通高中30萬個。這是廣東基礎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式的政策。

廣東急劇擴張公辦學位的舉措主要由兩個中央政策驅動。第一,義務教育公辦主導,各地民辦義務教育在校生佔比不得超過5%,截至2020年底,廣東的民辦小學和初中在校生佔相應學段學生的比重分別爲21.51%和23.04%,民辦在校生總數321萬(據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簡明統計分析),居全國第一。第二,流動兒童的「兩爲主」政策,在2020年末,廣東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公辦小學、初中就讀的比例爲47.9%和55.9%,遠遠低於全國的85.8%。

從數量上看,僅義務教育,公辦學位的成長量就超過了民辦學位總量,也超過了流動兒童在校生總量(僅有一半在民辦讀書)。正常理解,公辦學位迅猛擴張,會惠及大多數流動兒童以及就讀民辦的本地戶籍家庭。

您已閱讀7%(413字),剩餘93%(559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