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地球

赤日炎炎之下,中國脆弱的戶外勞動者

韓擎:中國城市中大量勞動者在夏日高溫下經受「烤驗」。全社會對熱相關的健康風險的認識仍遠遠不夠,這帶來更多風險。

5月28日,北京陽光熾烈,微風吹過帶來陣陣熱浪,溫度超過32℃。下午兩點半,路邊樹蔭下,28歲的外賣配送員張燁等待著下一個外賣訂單。幾十米外就是開著空調的美食城和銀行營業處,但他只是盤腿坐在電瓶車上刷著抖音,汗水溼透了他的短袖上衣。和張燁一樣的外賣配送員僅在北京就有超過5萬人,在全中國範圍內,這一數字已超過千萬。

在中國城市中,每年在夏日高溫下經受「烤驗」的工作人員,遠遠不只外賣配送員,還有快遞員(約500萬)、共享單車調度員(約10萬)、環衛工人(約500萬)、建築工人(約4278萬)等。早在2018年,《中國工人》曾發佈調查顯示,中國當時已有接近1億人在戶外從事高溫工作。但專家認爲,對於戶外勞動者在高溫熱浪下的健康風險問題,目前還沒有得到足夠多的關注。

健康風險和經濟負擔

「這兩年夏天太熱了,熱得頭疼」,景觀綠化工人高翔告訴對話地球。他的工具車上總是放著1升裝的大水瓶,「頭疼了就喝點水,休息幾分鐘。」

2022年後,全球高溫記錄被不斷重新整理,2023年和2024年都成了「史上最熱的一年」。越發頻繁和極端的熱浪正成爲公衆健康的重大威脅,而戶外工作者也是最容易受到影響人羣之一。

廣東肇慶的臨牀醫生盧輝說,每年夏天,在他接診的患者中,因中暑送到急診的患者主要是建築工人、外賣配送員、護林員和農民等戶外勞動者。勞動帶來的肌肉發熱和外部環境高溫使得他們通常面臨雙重熱源,健康風險加劇。此外,部分戶外勞動者年齡偏大且患有其他基礎疾病,多種高危險特徵疊加,這些勞動者也成爲高溫脆弱人羣中最脆弱的一環。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發佈的報告《氣候變化與勞動力:工作場所高溫的影響》提到,工作時溫度高於35℃就可能會造成職業健康風險。

《2024年柳葉刀人羣健康與氣候變化倒計時中國報告》(下稱柳葉刀報告)的作者之一,北京理工大學副教授趙夢真向對話地球介紹稱,熱浪不僅威脅戶外勞動者的健康,也會對勞動能力產生較大影響。「高溫會影響勞動者的反應速度和肢體協調性,進而造成勞動生產率的降低,甚至增加工傷機率。」

除了健康風險外,柳葉刀報告還提到,2023年熱應激導致的潛在工時損失增加24.1%,達到369億小時,相當於1260萬人的平均收入。從地域來看,熱應激潛在工時損失在中國南部、東部和中部最爲突出,其中廣東、河南在總損失中佔比最高。與此同時,相對涼爽的北方地區的損失正在快速增加。

暖通技工王成毅的主要工作是在半室內安裝空調系統。他印象最深的是2024年夏天在杭州某工地幹活的日子,環境溫度超過40℃,「站著不動都流汗,動起來衣服全都溼透了。」爲了降溫,他自己添置了一臺工業用大風扇,價格相當於一週的飯費。

高溫死亡率陡增

2022年7月,西安的建築工人王建祿頂著高溫連續工作9小時,因熱射病身亡。一年後的夏天,48歲的導遊龔賀永帶領研學團在頤和園參觀後,因熱射病搶救無效去世……自2022年起,中國多個省市都有戶外勞動者因高溫而死亡的案例。

「熱射病和熱痙攣就是重症中暑,如果沒有及時干預,從先兆中暑到重症的進程是很快的。」盧輝告訴對話地球,熱浪對公衆健康的影響主要包括:不同階段的中暑、心梗、腦梗以及高溫誘發的呼吸系統和心腦血管疾病惡化、間接產生的事故傷害等。

一項2021年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的研究發現,1991年至2018年間,全球各大陸的熱相關死亡率明顯增加,其中超過三分之一可歸因於人爲氣候變化。另一篇2023年發表在《自然》的研究也提到,2022年夏季的歐洲熱浪在當地造成了超過6萬人的超額死亡。同時,研究估計,溫度每升高1℃,每百萬人的超額死亡人數就會增加35.3人。

柳葉刀報告顯示,在2019至2023年,中國與熱浪相關的死亡人數是歷史水準的1.9倍;在緯度較高的北方地區,與熱浪相關的死亡人數也顯著增加。到2060年代,每年與熱浪有關的死亡人數將會達到2.9-3.8萬人。

盧輝表示,在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更需要引起重視的是與熱相關的複合型極端天氣,比如晝夜複合熱、高溫高溼、夏季暴雨或大風前後的溫差增大等。因爲隨著氣候的改變,過往積累的應對經驗或許已不再適用於現在的氣候。盧輝在2022年7月救治的一位患者讓他印象深刻,那是一位在廣東干了幾十年的資深護林員,耐熱抗曬,儘管在巡山時避開了中午最熱的時段,下午3點後才進山,護林員最終還是因中暑而倒在了山上。

幫助戶外工作者應對熱浪

爲了幫助戶外勞動者能夠更好地適應氣候變化,國際勞工組織理事會於2015年通過了一份指導方針,提出了建議增強職業安全和健康風險的評估,天氣預警資訊分享和工作服飾和設備條件的改善等措施。

中國在2012年發佈了《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提出了用人單位應及時調整作業時間和勞動強度、提供個人防護用品和高溫津貼,以及以及將診斷爲職業病的中暑納入工傷保險待遇等一系列保障舉措。

就高溫津貼而言,發放時段和金額標準各省有所不同。大部分省份發放時段集中在6-8月,補貼金額標準爲每日8-24元不等,多數省份集中在10-13元區間。北京高溫津貼標準爲180元/月,上海和廣東爲300元/月。同時,相關部門明確要求高溫津貼屬於職工工資的一部分,需以法定貨幣形式發放,不得以防暑降溫產品等實物替代。

然而在落實過程中,由於戶外勞動者用工形式靈活,一般採用分包、轉包和群眾外包的方式,高溫津貼和個人防護用品有時難以落實到個人。加上大部分戶外勞動者面臨較大的經濟壓力,通常會選擇以延長工作時間和增加工作量來獲得更多收入。因此,高溫保護性適應措施如何落到實處是個問題。

就外賣配送員來說,其工作時段與正午高溫時段重疊,且溫度越高工作量越大,因此一些省市有具體的針對該職業的管理辦法。

以杭州市爲例。該市於2023年出臺《杭州市網路餐飲外賣配送監督管理辦法》,用以保護外賣配送員權益。杭州的部分街道和社區推出了「小哥驛站」,爲配送員提供休息座椅、飲水機、充電設備、防暑藥品等。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計打造3025個服務驛站,服務35萬外賣小哥。在其他城市,部分餐飲商家、銀行營業處、地鐵站也會設置愛心點,爲外賣配送員提供飲用水、休息座椅等。

認識還不足夠

但是,全社會對熱相關的健康風險的認識仍遠遠不夠,而這帶來更多風險。

定居鄭州的社會學研究者於坤在2024年夏天親身體驗了配送工作,並和衆多配送員進行了深入訪談。她意外地發現,配送員們對使用服務驛站,以及到銀行營業處和地鐵站等場景納涼的意願並不高。

一方面是因爲配送員都身著紅黃藍工服,進入非配送場所會格外顯眼,進而產生額外的解釋負擔;另一方面是因爲配送時間緊張,坐在電瓶車上休息能夠讓他們在接單後第一時間出發取貨。「很多配送員認爲電瓶車上的空間纔是屬於他們的。」於坤提到。

於坤在訪談中發現,絕大部分外賣配送員沒有把高溫和熱射病、心梗、腦梗等疾病聯繫起來。與此同時,資深外賣配送員普遍認爲自己耐熱能力更強,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和能力在自己不舒服時進行專業健康評估。

趙夢真所在團隊先前進行氣候變化適應調研時發現,涼爽地區的人往往認爲不需要擔心高溫熱浪的威脅,而炎熱地區的人則認爲已經習慣了高溫環境,同樣不需要擔心熱浪。

要做的還很多

「氣候變化是一個長期的事情,現在涼爽的地方未來可能會遭遇熱浪,現在炎熱的地方未來可能會熱得突破極限。」趙夢真說,「針對戶外勞動者,應對建議要更加精準,並下沉到他們日常關注的平臺。」

在於坤看來,配送平臺企業應該是幫助配送員適應保護性措施的主體。平臺企業可以通過監測在線接單時長和距離,適當調整配送時間、接單量和配送範圍,從而保障配送員健康和安全。

此外,細化預警資訊、完善預警指標和風險等級設計是所有受訪者的共識。預警資訊需要納入溫度、溼度、風力等更多維度,並將溫度預警與健康風險預警相結合。針對不同區域和人羣,預警資訊需要更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從而更大程度發揮提前干預的作用。

目前,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已經開始使用能同時監測溫溼度的溼球溫度指數(Wet-Bulb Globe Temperature)作爲高溫作業環境評價指標,以計算不同體力工作強度下的休息和工作週期。

國內也有機構在進行創新嘗試。天津市氣象臺和天津市健康氣象交叉創新中心在2023年6月5日首發高溫熱浪腦卒中氣象風險橙色預警,向有心腦血管基礎疾病的腦卒中高危險羣體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健康防護建議。2025年7月2日,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聯合中國氣象局發佈首個全國高溫健康風險預警,根據高溫與循環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的超額死亡率的暴露反應關係分析來提供預報。

爲了方便戶外勞動者獲取高溫健康風險和應對建議,趙夢真所在團隊開發了一款名爲「高溫天氣工作風險查詢」的WeChat小程式。使用者在選擇對應的城市和職業後,可以獲得查詢時間未來8-24小時的勞動風險和勞動建議方案。職業列表覆蓋快遞、建築施工、環衛、安保、採礦、汽車救援等衆多戶外勞動職業。

趙夢真建議,研究機構應與相關部門合作開展調查研究,以進一步明確在中國產業結構下高溫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高溫對不同羣體的健康影響等問題,爲保護性適應措施的應用推廣奠定基礎。「在適應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過程中,政府、企業、研究機構和媒體等要深度合作,共同努力,缺一環都不可以。」她總結道。

注:文中張燁、高翔和王成毅皆爲化名。

作者簡介:韓擎,曾任介面新聞和新京報環境記者,關注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等議題。

注:此文原載環境網站「對話地球」。FT中文網經「對話地球」授權轉載此文。對話地球是一家關注氣候變化與環境的非盈利機構。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FT中文網歡迎讀者發表評論,部分評論會被選進《讀者有話說》欄目。我們保留編輯與出版的權利。

讀者評論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