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同事焦躁地從領導力課程回來。當被問及他是否會把自己形容爲憂慮者時,他表示認同。這被列爲一項職業障礙。但這名同事皺著眉頭說,擔憂表明你在意而且想要把事情做好。
作爲一名樂天派,我總是希望身邊有憂慮者存在。他們站在你與災禍之間。並非所有人都像已故的羅瑟米爾勳爵(Viscount Rothermere)那般寬容,當我在《倫敦標準晚報》(London Evening Standard)闖下禍後,這位老闆沉思道:「編輯就像是金絲雀,他們會從樹枝上掉下來,你只能把他們重新扶上去。」
我們知道,機遇、信念、意志和希望可以激發成就,而謹小慎微、顧慮委員會的意見會讓你停步不前。在外交政策中,我們或許會把福克蘭羣島戰爭(Falklands War)或2000年英國軍事幹預獅子山作爲憑直覺意志採取成功行動的事例。但還有伊拉克和銀行業危機這樣的反面例子。重要的是,首席憂慮者、前首相高登•布朗(Gordon Brown)只是在他最深層的恐懼成爲現實、金融體系搖搖欲墜後,才成爲時勢造就的英雄。前任東尼•布萊爾(Tony Blair)也許把布朗視爲刺兒頭,但布朗難道不也是一道保障嗎?
您已閱讀29%(485字),剩餘71%(118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