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樂尚街

意式千層麪VS.中式千層肉餅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陳楠:做千層麪的過程也是每個人展示自己建築創造力的機會。人們既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餡料搭配,又可以不拘一格地組合成型。

愛喫義大利千層麪(lasagne)的加菲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千層麪再一次拯救了我的生命」。想想從烤箱裏端出的一盆冒著熱氣的千層麪,從廚房到餐桌,一路迴響著烤熟乳酪「滋滋」作響的聲音。一層層微卷起的麪皮間全是好料:肉碎、香腸、拉絲的乳酪,還有不斷從四邊流溢位的緞子般的白汁和香濃的紅醬。我敢肯定,這麼美味的千層麪肯定不止拯救了加菲貓。

我愛喫也更愛做千層麪。意式的「千層麪」總讓我聯想起中式的「千層肉餅」。二者都是一層面皮一層餡,層層疊起的美味,而且都兼具色香味還容易製作。「千層」,這個與建築學沾邊的比喻也十分有趣。 中西「千層」的製作工藝和成品的形式感讓我聯想到了美食中隨處可見的建築學。

現存最古老的建築學名著《建築十書》中,維特魯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關於火是建築學起源的討論就直指是烹飪藝術帶給建築空間以靈感。他筆下的建築師也像個通才:因爲他應該「既有天賦,又能遵循指令,他理應受過教育,擅長用鉛筆,熟習幾何,通曉歷史,追隨哲學家,懂得音樂並有些醫學常識,明白法學家的意見,並知道天文學和天體理論」。因爲美食和建築的交集之一就是藝術化的表現形式,所以廚藝精湛的廚師就如同通才的建築師一樣,在烹飪時統管食物的生產、製作、展示和歸置,直到完成美食。

您已閱讀14%(543字),剩餘86%(323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尋食記

陳楠,在荷蘭取得城市環境管理學碩士學位。旅居海外十數年間,在可持續發展領域做諮詢的同時,也喜愛烹飪,對食物的歷史文化有濃厚興趣。曾爲《紐約時報》中文網開設美食專欄。《尋食記》無意描寫名食名廚名店名菜,而是着眼於日常飲饌背後的逸聞趣事和歷史沿革,與讀者分享美食歷史。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