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藝術品投資

藝術收藏家爲何一擲千金?

FT專欄作家加普:儘管大量資金流入藝術品領域,但藝術品的回報是不確定的。收藏家購買藝術品可能更多在於社會地位與審美方面的回報。

當一羣富有的投資者競購某項資產時,他們肯定特別清楚這項資產值多少錢嘍?佳士得(Christie's)總裁尤西•皮爾卡寧(Jussi Pylkkänen)認爲確實如此。上週一晚,皮爾卡寧以1.794億美元的價格把畢加索(Picasso)的《阿爾及爾的女人(0版)》(Les Femmes d’Alger (Version O))拍賣給了一位匿名買主。

「人們有時認爲購買藝術品是一種無用的佔有,但這些競標者很瞭解標的的價值,他們是經過深思熟慮才做出決定的,」皮爾卡寧後來向我保證說。他強調稱,買家對畢加索畫作最後報價時,小心翼翼地每次只加價50萬美元。上週一的紐約拍賣會上成交了34件20世紀藝術品,成交金額達7.06億美元。

隨著倫敦和紐約拍賣會屢次拍出破紀錄價格,藝術品越來越被當做金融資產對待。56歲蘇格蘭藝術家彼得•多伊格(Peter Doig)的《沼澤地》(Swamped)上週一晚以2590萬美元成交。億萬富豪們飛往巴塞爾邁阿密海灘藝術博覽會(Art Basel Miami Beach),從大型畫廊購進作品,私人銀行家們告訴客戶要提高資產配置多樣性,增加藝術品配置;著名作品堆滿了日內瓦的自由港倉庫。

您已閱讀23%(504字),剩餘77%(166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約翰•加普

約翰·加普(John Gapper)是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首席產業評論員。他的專欄每週四會出現在英國《金融時報》的評論版。加普從1987年開始就在英國《金融時報》工作,報導勞資關係、銀行和媒體。他曾經寫過一本書,叫做《閃閃發亮的騙局》(All That Glitters),講的是霸菱銀行1995年倒閉的內幕。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