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尚街

中國出現80後藏家羣

FT中文網撰稿人林昱:這些新藏家大多來自所謂的官二代或富二代族羣,他們更加感性,大多受過西方高等教育,有的還修過藝術史。

不久前在美國佛羅里達州「最適合二十來歲人居住的城市」坦帕正在舉行的「我這一代」中國年輕藝術家聯展,把人們的注意力又一次吸引到了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出生的藝術家羣體。無論在是學術體系還是商業體系,藝術世界對年輕藝術家的關注和期待總是怎麼熱烈也不爲過。不過,藝術世界並不只是藝術家的世界,就在最近兩三年內,與年輕藝術家形成對稱關係,正有一羣新興的年輕藏家以集體之姿出現在大眾面前。

中國最早的本土當代藝術收藏家大多是白手起家的企業家、地產商或其他領域的成功者,在這些新嶄露頭角的年輕藏家中,有很多是這類人羣的孩子,也就是所謂的富二代和官二代。作爲經濟改革的第二代受益人,他們通常接受了較好的教育(往往是在國外),有些甚至在主修商業、金融或其他學科的同時,還學習了藝術史——比如南京四方美術館的少東家陸尋,以及在上海投資畫廊和創立ART021博覽會的周大爲——這使他們以藏家身份進入中國的藝術領域時,擺脫了早年那些藏家「不懂藝術」的「土豪」角色,很快就能對自己所看到的一切產生「藝術性」的判斷。他們幾乎都能說一口英文,這意味著他們對西方的當代藝術有很好的接受度(這也使他們成爲西方畫廊和藝博會青睞的人),還意味著在國際藝術圈的社交活動中,他們既會看又能說,由此不難預見,在未來的某個時刻,他們也將在國際舞臺上建立起自己的地位。

他們確實很年輕,通常生於70年代末,還有很多是「80後」。當他們開始關注和購買藝術品,早有一羣前輩藏家站在舞臺上,中國當代藝術本身的發展也已經取得了一定的學術和經濟上的成就。所以,儘管他們的到來代表著資金的輸入,他們的態度卻極少帶有資本的傲慢。在展覽開幕式和私人聚會里,他們和其他那些剛從學校畢業的人一樣,有自己的國內國際藝術家偶像,他們管正值事業高峯期或更老一輩的藝術家叫老師,和同齡藝術家建立起輕鬆而又舒適的關係。

您已閱讀50%(769字),剩餘50%(76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