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藝術

當代藝術的悲哀

藝術史學家格羅夫納:我們集體喪失了根據藝術品本身的價值獨立評判藝術品的能力,在當代藝術品界,貴就是好,這促成了空前的藝術品熱。

佳士得(Christie's)近日在紐約舉辦當代藝術品拍賣會,總成交額高達8.529億美元,令人咋舌。在拍賣會創下的多項紀錄中,奇怪的是,有一項紀錄迄今沒有被報導:小便池創出了有史以來最高價。

羅伯特•戈貝兒(Robert Gober)1988年的裝置作品「三個小便池」(Three Urinals)以352萬美元成交,平均下來每個小便池價格略高於100萬美元。它們實際上沒法使用,也就是說它們屬於具象藝術。但這是一件好東西,因爲據佳士得所說,它們「光滑的外形引得觀衆去觸摸」,洗手液並沒有包括在價格之中。

一位你也許從來沒聽說過的藝術家製作的一個小便池,比知名藝術家的傑作更值錢(買戈貝兒一個小便池所花的錢,可以買到魯本斯(Rubens)一幅傑出畫作),這源於當代藝術界獨特的運作方式。在藝術領域,諸如戈貝兒小便池之類作品的價值並非是從傳統和客觀藝術角度來評判的,而是根據價值而定。

您已閱讀27%(390字),剩餘73%(103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