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耶克

海耶克與凱恩斯的論戰(五)

復旦大學教授韋森:《通論》標誌着凱恩斯革命開始,海耶克在公開場合卻不置一詞。隨著研究深入,他或開始懷疑自己與凱恩斯論戰時所堅持的經濟學方法論基礎。

【編者按】凱恩斯與海耶克是二十世紀的兩位重要經濟學家,兩人在三十年代曾發生過一場理論論戰。經濟學家韋森指出,這場論戰推進了人類對具有越來越複雜的金融和貨幣市場體系的現代市場經濟運行的認識,也實際上催生了經濟學理論中的「凱恩斯革命」,從而產生了現代宏觀經濟學。他認爲目前對二人理論爭論的研究還比較欠缺,結合對《凱恩斯大戰海耶克》一書的評論,韋森從史實和理論全面探討了兩人理論論戰的來龍去脈和理論爭論的核心問題。本文節選自其新著《重讀海耶克》,FT中文網獲得授權連載,本文爲第五則。

1936年2月,凱恩斯的《通論》由英國的麥克米蘭出版社出版了,標誌着「凱恩斯革命」的開始和「宏觀經濟學」的誕生,並接著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在《通論》出版前,凱恩斯就把他書稿的校樣和預印本送與了一些同事、朋友徵求意見,包括哈羅德、霍特里(R. G. Hawtrey),以及一直不同意他的觀點的羅伯森(D. H. Robertson)。現在我們也已經知道,到《通論》印行時,凱恩斯也曾把一本預印本送給了海耶克,徑直邀請海耶克來進行批評。海耶克本人在1936年2月初也寫信給凱恩斯,表示感謝,並且說如果對《通論》的一些觀點仍然懷疑,「我會祈請你對一些要點在《經濟學雜誌》上予以解釋」。這實際上表明海耶克一開始還是想就《通論》寫些評論的。

但是,到今天仍然令人困惑不解的是,在《通論》出版後,儘管書中充滿了對海耶克許多觀點的點名不點名的商榷,然而,海耶克卻沉默了,對《通論》在公開場合不置一詞。這本書的作者韋普肖特問道:「如果《通論》從頭到尾都充滿了錯誤的解釋、誤導的假設、虛假的邏輯、不適當的和閃爍不定的想像,那麼,海耶克顯然應該在它們紮根之前就摧毀凱恩斯的理論。」然而,韋普肖特發現:「但答案始終沒有出現,海耶克保持了沉默。在拿出全副力氣與凱恩斯決戰的關頭,海耶克失語了。數個星期過去了,始終不見他的大力還擊。海耶克的人生目的,羅賓斯從維也納召喚他到倫敦經濟學院的根本原因,亦即貝弗里奇任命他爲倫敦經濟學院教員的根本理由,似乎全都落了空。凱恩斯的巨著非但沒有碰上炸彈,甚至連一句嗚咽之聲都沒有聽到。全英國和歐洲大陸的古典經濟學家都在熱切地期待著海耶克的反應,可海耶克卻始終不置一詞」。海耶克到底怎麼了?

您已閱讀13%(942字),剩餘87%(610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