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海耶克

海耶克與凱恩斯的論戰(四)

復旦大學教授韋森:海耶克對凱恩斯抨擊與商榷,刺激凱恩斯理清自身思想和術語;論戰是《通論》最重要推動力,《通論》是在海耶克的步步緊逼下逐漸形成。

【編者按】凱恩斯與海耶克是二十世紀的兩位重要經濟學家,兩人在三十年代曾發生過一場理論論戰。經濟學家韋森指出,這場論戰推進了人類對具有越來越複雜的金融和貨幣市場體系的現代市場經濟運行的認識,也實際上催生了經濟學理論中的「凱恩斯革命」,從而產生了現代宏觀經濟學。他認爲目前對二人理論爭論的研究還比較欠缺,結合對《凱恩斯大戰海耶克》一書的評論,韋森從史實和理論全面探討了兩人理論論戰的來龍去脈和理論爭論的核心問題。本文節選自其新著《重讀海耶克》,FT中文網獲得授權連載,本文爲第四則。

對海耶克細讀過他的《貨幣論》後而提出的周詳、深入而十分尖銳的商榷與挑戰,凱恩斯則只是敷衍地回了一槍,就沒再繼續討論下去,這一事實既不說明凱恩斯棄甲而逃,也不是說明他對海耶克的批評不重視,而是他在梳理自己的思想,在不斷明晰他自己的理論,或者說在海耶克的步步緊逼的批評與商榷中進行新的理論創新。正如目睹過這一場論戰的《凱恩斯傳》的作者哈羅德所言:「如果凱恩斯只須應付他的批評者的刺激,那末他無疑有責任重新起草《貨幣論》中的某些部分一遍使他的那些論點更充實而且清晰。然而,當時他的思想正在前進。他在探索與簡易化一般法則。他再次進入了一條漫長的隧道,並最終帶著《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從隧道中走了出來(1936年)」。

您已閱讀9%(544字),剩餘91%(535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