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海耶克

海耶克與凱恩斯的論戰(三)

復旦大學教授韋森:海耶克向凱恩斯發起了理論挑戰,主要是因爲理念、學理和對現實經濟問題判斷的分歧所致,而不是源自個人恩怨和情感不合。

【編者按】凱恩斯與海耶克是二十世紀的兩位重要經濟學家,兩人在三十年代曾發生過一場理論論戰。經濟學家韋森指出,這場論戰推進了人類對具有越來越複雜的金融和貨幣市場體系的現代市場經濟運行的認識,也實際上催生了經濟學理論中的「凱恩斯革命」,從而產生了現代宏觀經濟學。他認爲目前對二人理論爭論的研究還比較欠缺,結合對《凱恩斯大戰海耶克》一書的評論,韋森從史實和理論全面探討了兩人理論論戰的來龍去脈和理論爭論的核心問題。本文節選自其新著《重讀海耶克》,FT中文網獲得授權連載,本文爲第三則。

——從公開論戰到私下交流

從1928年海耶克與凱恩斯第一次在劍橋見面,到1931年羅賓斯邀請海耶克到倫敦經濟學院做4次講座期間,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大蕭條也正好爆發了,多年來深陷「英國病」的經濟更進一步陷入了這場大危機。凱恩斯本人在這次經濟大蕭條中資產也損失慘重,個人資產投資幾乎全軍覆沒。從各種傳記資料看,這好像並沒有影響凱恩斯一生的樂觀精神以及他的經濟學著述和廣泛的經濟與社會活動。1930年12月,他花費巨大精力而寫作了7年多的《貨幣論》以煌煌兩巨卷的形式出版了。

您已閱讀5%(474字),剩餘95%(875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