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孫中山

重溫孫中山遺囑的現實意義

天則經濟研究所茅於軾:中國往何處去,一直是許多人關切的大事,這個問題至今也沒有完全解決。今天重溫孫中山遺囑,或許會給我們一些啓發。

我在國民黨時代從小學讀到大學。那時候學校裏每逢星期一早晨上課之前都要做「紀念週」。紀念週的會場有規定的佈置。正中間是孫中山的遺像,兩邊有一對豎條,右邊寫著「革命尚未成功」,左邊寫著「同志仍需努力」。上面邊掛著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和國民黨的黨旗。紀念週的議程也有一定的格式。先是唱國歌:「三民主義,我黨所宗,……」然後是背誦總理遺囑。再後是校長講話。紀念週不光是學校裏的規定程式,政府機關也一樣。紀念週是國民黨黨化教育的一種,但是這種黨化教育並不成功。

由於每週都要開紀念週,別的我沒有留下印象,但是總理遺囑倒是能夠倒背如流。這個遺囑一點也不長,一共大約二百多字,分成兩段。第一段的內容是「餘致力於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衆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當時背誦總理遺囑像是和尚唸經,從來沒想過裏面說了些什麼,有什麼意義。但是七八十年後的今天回過頭來仔細讀一遍,感觸很深。如果聯繫孫中山其他的主張,可以看出他對形勢的判斷和對中國前途的構想,至今仍有重大意義。

孫中山革命的目的是中國的「自由平等」,而非其他。他心目中的自由平等是指誰的自由平等,我們不好妄加猜測。如果以今天對自由平等的理解,應該是個人的自由,人和人的平等。當然,當時中國非常貧困,國力極弱,經常受列強的欺凌。他肯定希望中國早日致富,加強國防。但是他深知如果沒有自由和平等,其他這些目標都很難實現。所以他不提讓中國人民富起來;也沒有把加強國防、抵禦外侮放在首位;更沒有說要發揚中華文化,要和世界上別的國家一爭高低。並不是這些不重要,而是沒有自由平等這些目標都不可能實現。所以他把自由平等放在首位。可惜的是他的繼承人,蔣介石和毛澤東都不是這樣想的,實際上走的是一條獨裁治國的道路。他們把自由平等看成是最危險的敵人,對國內哪些追求自由平等的人圍堵封殺;對國外那些幫助中國走向自由平等的人視爲境外敵對勢力,完全和孫中山的遺囑背道而馳。中國是在改革開放之後,才讓自由平等有了容身之地。也正因爲有了初步的平等自由,中國的改革開放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剩下的部分還是平等自由的未竟部分。

您已閱讀49%(904字),剩餘51%(94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天則橫議

本專欄由天則經濟研究所向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提供。「天則」語出《詩經》,「天生烝民,有物有則」,引自《易經》「文言」,「乾元用九,乃見天則」,意爲「合乎天道自然之制度規則」。「橫議」源自《孟子•滕文公下》,「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 意爲知識分子縱論時政。本專欄由天則經濟研究所研究人員輪流撰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