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平等

西方社會財富不平等的癥結

2006年諾貝兒經濟學獎得主費爾普斯:財富分配不公並非緣於資本主義制度,而是源於強調安全、穩定等理念的社團主義弊病,這種弊病扼殺了競爭,窒息了創新,減弱了經濟的活力,進而加劇了更大的不平等,因爲這對中等收入工人的打擊比對富人的打擊更大。

成長疲軟、就業不景氣、廣泛瀰漫的對工作的不滿、令人震驚的鉅額債務——這就是西方世界的生活。西方世界好像已經丟掉了曾令其保持一個多世紀活力的創新習慣。

自20世紀60年代活力嚴重減退後, 大多數國家的生產率增速都開始下滑。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生產率增速跌至原來的一半。在20世紀90年代末,法國、德國和英國的生產率也或多或少停止了成長。這些國家急需找到方法恢復其從前的活力。

但是一些意見領袖會改變話題。他們認爲,重要問題是不平等。據估計,歐洲四分之一的私人財富掌握在最富有的1%人手中;在美國,最富有的1%人羣掌握著三分之一的財富。在低生產率增速的國家,私人財富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迅速增加;且近幾十年來,絕大多數國家私人財富中富人掌握的財富比重均有所成長。

您已閱讀20%(328字),剩餘80%(128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