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紀事

匿名之痛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這次旅行,對流亡的浪漫憧憬消失了,甚至轉變成隱隱的焦慮與恐懼。若流亡僅僅是流亡,沒有變成「奧德賽式」的歸來,我還會憧憬嗎?

「如果他/她尚未在以英語出版作品(或退而求其次的法語與德語),那麼他/她就在現代世界尚未存在。」ARTURO ARIAS曾寫道。他是拉美文學研究的權威,目睹在軍政府統治下的拉美作家們的命運--倘若他們不想在本國被監禁、折磨、禁聲,他們就必須流亡。

在他鄉,你得到免於恐懼的自由,卻陷入了新的困境。在你的祖國,獨裁者試圖用審查、監禁讓你消失於公衆視野,失去個人的身份與意義,而在異鄉(除去少數傑出而幸運者),你又成了匿名者--隱匿於陌生、經常也庸常的日常生活裏。

對ARTURO ARIAS來說,「拉美作家有成名的義務」,這既增加他們在國內時的安全性,也爲他們的流亡做好準備--在異鄉你既保持了個人身份,也繼續爲你受困的祖國發聲。身在加州的他也提醒美國讀者,當說起「流亡(EXILE)」,拉美作家面臨的境況與美國的海明威與愛爾蘭的喬伊斯大不相同,後者是爲了逃避本國精神上的窒息,前者則還必須面對直接的政治迫害。

您已閱讀25%(402字),剩餘75%(123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中國紀事

跟隨作者足跡,遍遊世界東西十萬裏;追蹤作者思緒,縱論中國上下五千年。 作者許知遠,200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電腦系,曾任《經濟觀察報》主筆,《商業週刊/中文版》執行主編。現爲獨立作家,已出版作品《那些憂傷的年輕人》《中國紀事》和《醒來》《僞裝的盛世》《抗爭者》等。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