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紀事

漫長的休假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許家屯的命運與思考最終成了中共改革派的縮影。他們被迫從公共舞臺消聲。他們最大膽的想法仍很難突破「人性面孔的社會主義」框架。

「先說說你的看法嘛」,許家屯問,蘇北口音濃重。我們正談到此刻的香港的局勢,這城市充滿躁動與不安。

未及我開口,他自顧自地笑起來,笑聲爽朗,有一絲惡作劇式的調皮,像是一個手中有了標準答案的少年在難爲他的同學。

這蘇北口音與笑聲曾經征服了整個香港。在1984年至1990年間,這個坐在我對面的老人是新華社香港分社的社長,自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這個新聞記者式的職位就是北京在香港的最高權力,它與半山上的港督府共治這個殖民城市。當他赴任時,香港又處於一個轉折時刻。中英和談即將結束,過渡時代開始,而他的使命就是讓這過渡更平穩。這個城市有一種深深的恐共情緒。它140年的歷史就是一部逃離中華帝國的歷史,最近的一次正是紅色帝國的興起,共產黨製造的無窮饑荒與內鬥,讓人們拼死逃向此地,以獲得安全與希望。而如今,它又要重回北京的治下,儘管此時的中國共產黨聲稱自己已經改變,把所有的錯誤都推給了「四人幫」,但這值得信任嗎?

您已閱讀14%(408字),剩餘86%(245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中國紀事

跟隨作者足跡,遍遊世界東西十萬裏;追蹤作者思緒,縱論中國上下五千年。 作者許知遠,200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電腦系,曾任《經濟觀察報》主筆,《商業週刊/中文版》執行主編。現爲獨立作家,已出版作品《那些憂傷的年輕人》《中國紀事》和《醒來》《僞裝的盛世》《抗爭者》等。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