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它多少像是毛去遊長江」,他說。我們正談到慶豐包子鋪一幕的意義,習近平的「偶然」造訪令「包子」與「炒肝」佔據中國公共輿論的中心。他把這一行爲拉入了更長的歷史語境。那是混亂的1966年的夏天,毛澤東的行爲最終被證明是一次力量展示,他仍舊精力旺盛,不僅能縱橫長江,也能掌握中國的政局。接下來,他利用文革小組、羣衆動員,摧毀了阻礙他個人意志的官僚系統。一年來,中國的新領導人在很多方面展示了他的確是「毛時代的孩子」。從「洗洗澡」式的修辭到「習大大」式的親民作風、對官僚系統的整肅、重塑個人權威的努力,都帶有明顯的毛澤東時代的痕跡。它也是對之前十年的政治風格的一次戲劇性的逆轉。倘若舊時代代表的是一個僵化的、毫無個性的時代,一個任由官僚系統、利益集團膨脹的十年,那麼新領導人則試圖創造一個高度個人化、重新集權化的新形象。
慶豐包子鋪的一幕,恰是這是這種新形象再好不過的象徵。當週永康案懸而未決、高層政治的鬥爭熾熱不已時,最高領導人從容地走進臨街的小店,這也是一種自信與力量的展現——我不理會嚴峻的情勢,也不顧及組織紀律,我只隨心所欲。他也是對公衆的表態,儘管處於權力中央,我仍是站在人民一邊,喫二十一塊的便餐,這也爲未來的羣衆動員做出試探。
您已閱讀19%(516字),剩餘81%(221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